第A9版: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战病魔、斗死神,做义工、组乐队……

国科大华美医院重症医学科 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

国科大华美医院ICU医护人员合影。

    奋战在创立于1981年的省内乃至全国首批重症监护病房(ICU);112人的团队中,35周岁以下青年有近九成;本职工作是帮助重症患者战病魔,业余时间做义工、组乐队……国科大华美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是一个技术过硬又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发展,就在前不久,共青团中央发文公布“2017-2018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国科大华美医院重症医学科名列其中,获得了这个极具含金量的荣誉称号。

    战病魔斗死神,他们坚守生命防线

    国科大华美医院重症医学科是我省最早设立的重症监护病房,于上世纪80年代初因陋就简白手起家,经过近40年发展,如今拥有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机、移动式床旁超声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

    在重大疫情面前,年轻的ICU团队总是冲在最前面。2014年1月,宁波发现首例H7N9型禽流感,患者当天晚上就被送到市二院ICU。收到患者转运的消息,整个ICU团队快速响应,在3周时间里帮助患者指标转阴,其间整个医护团队一刻不敢放松绷紧的弦。因为防护服穿脱不便,年轻的医护们甚至不敢喝水、不上厕所。也正是病床边的寸步不离,让死神望而却步。

    2014年起,为了应对此类危急重症,国科大华美医院ICU建立起了市内首支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不仅在院内成功实施了13例流感患者的救治,还先后支援舟山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承担起危重症流感患者的救治与会诊工作。

    为了提高院内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15年,以ICU青年医务人员为核心,组建起了“111急救团队”。只要院内警报一响,团队成员5分钟内抵达事发现场,为心脏骤停患者争取最宝贵的黄金6分钟。成立以来,团队共抢救院内心脏骤停患者301人次,抢救成功率大大超过国内平均水平。

    主动服务,他们让医疗有了人文温度

    重症监护病房给人的印象总是冷冰冰的,家属每天只能探视一次,重症患者卧床无法行动,伴随他们的是长时间的孤独与无助。因此,重症医学科的青年们成立了“家属服务团队”,想方设法为患者、家属提供充满人情味的医疗服务。

    由于监护病房无需陪护,家属无法第一时间获知患者的病情。医护人员将被动变主动,及时告知家属患者有无拔管、生命体征是否稳定等情况;护士站电话保持通畅,以便家属咨询。转科运送患者,无需家属陪同,由家属服务团队全程负责;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护理人员还会逐一进行随访,认真听取患者、家属的反馈。据了解,仅过去一年,家属服务队就累计服务567人次。

    此外,为了促进医患间的良好沟通,在团委的大力支持下,该团队还自编报刊——《创青号》,内容涵盖科室医疗动态、公益服务、健康宣教等。每季度一期,干货满满。自编报刊发到家属手中,拿到术前访视的患者面前,让患方更直观地了解ICU、信任ICU、理解ICU。

    脱下白大褂,他们是乐手、志愿者

    党团共建,青年发力。在工作中,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在生活中,他们也丝毫不逊色。国科大华美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护士,不仅医术了得,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

    ICU青年组建了两支团队,一支是健康宣讲团“蓝精灵”,以ICU医生深蓝色的工作服命名;另一支是我市首个完全由临床一线组成的乐队,以华美医院创始年份命名,叫“1843”。

    在“蓝精灵”健康宣讲团队,青年医护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传播健康常识。自2015年成立以来,“蓝精灵”们走进机场、火车站、环卫所、轨道交通、社区、企业、商场等大型服务类场所进行授课,普科人数达到7000余人次。

    在“1843”乐队,青年人则忘却工作中的疲倦,唱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先后改编创作了《杏林赞》、ECMO之歌——《蓝莲花(医护版)》等多首单曲。自2013年组建以来,以重症医学科青年为班底组建的1843乐队多次参加院级、市级演出,2018年更受邀参加浙江省首届医师节的开场演出,受到了在场嘉宾及同仁们的一致好评。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郑轲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