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张人亚党章学堂,几乎每个前来参观的团队都会重温入党誓词。记者 崔引 摄 |
|
“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迎来参观者。 记者 崔引 摄 |
开栏的话▲ 挖掘红色资源,串联红色阵地,汇聚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今起,本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栏推出子专题“原点:信仰之花永不凋零”,记者将陆续走访我市的红色示范基地,回到原点,寻访红色印记,重温共产党人的“初心”,感受信仰的力量。 从党章学堂出发 连点成线,激发红色基因新活力 6月27日上午10点,雨水暂歇后的“蒸笼感”无法阻挡人们前往北仑区霞浦街道张人亚党章学堂“寻找初心”的脚步。 在记者采访的近1个小时里,感受最深的是:来访者络绎不绝,有学生团队,有部队官兵,有公安民警,有机关单位,更有三三两两自发前来的群众。 “现在每天要接待10多个团队,参观预约已经排到7月中旬以后。”党章学堂讲解员吴可玚说。 张人亚为世人所关注,源于他保护下来的党的珍贵文献,而他也被后人称为中共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者。 本报记者也曾先后赶赴上海、芜湖、瑞金、长汀等地寻访张人亚的印迹。红色文献保护者、芜湖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出版事业重要开拓者……张人亚每一个身份的背后,都有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都蕴含着他不忘初心的情怀。 作为宁波市首家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党章学堂于2017年12月正式揭牌。 党章学堂成立之初,主要由三个展厅组成,讲述张人亚与党章的故事,介绍张人亚的革命历程,展示中共历次党章制定及修正的简况。 如今,党章学堂有了新变化:“静泉长流——青年人亚特展”刚布展完成,已经吸引不少来访者参观;“红色党旗”,让每一名走进这里的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追寻红色记忆,开启初心之旅”推荐的6条线路,从党章学堂出发,连点成线,激发红色基因的新活力。 最吸引人的还是LED屏上的那句话:“我加入共产党并不是偶然的事——张人亚”。这是张人亚对自己“初心”的肯定回答,也是后来者对“初心”的再思考。 78岁的姚荣时住在宁波市区,是一名1970年入党的老党员,这是他第二次参观党章学堂,而且这次是特地带着家人一起来参观的。 “张人亚很伟大,没有像他这样的革命先烈就没有新中国,也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有着49年党龄的姚荣时并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入党的初心——为人民服务。 “那个时候他工作多少兢兢业业啦,当过会计,做过工会领导,家里根本是顾不上的。”姚荣时的家人在一旁“抱怨”,言谈举止间却充满了自豪。 党在宁波最早的基层组织驻地—— 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 6月26日下午3点,记者来到“大革命时期中共宁波地委旧址纪念馆”。纪念馆坐落在海曙新街小区,是一幢三间两厢一天井的两层三合院式砖木洋房,地处闹市却闹中取静,更是平添了几分肃穆、庄重之感。 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也有不少人并不了解这幢看起来并不张扬的洋房所担负的重要历史意义。 1925年,中共宁波支部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宁波最早的基层组织。 支部驻地设在当时的启明女中内。“以学校为掩护,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革命环境的恶劣。”纪念馆工作人员顾师傅说。 1925年8月,中共宁波支部改为中共宁波独立支部,驻地也随启明女中从醋务桥(今迎凤街西端拗花巷口,偃月街148号)迁至南大路丝巷弄(后为丝户巷17号)“星云坊”。 1926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宁波全地方第一次大会在启明女中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宁波地方执行委员会。 中共宁波地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宁波有了统一领导。 为了加深来访者的理解,顾师傅有时也会做这样的比喻:“就相当于我们宁波的‘一大’会址。” 纪念馆是1992年城市改造时整体搬迁至此的。漫步其间,处处都能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在当年艰苦卓绝的环境下是如何为民族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 “众家姆妈”陈馥老太的传奇事迹是顾师傅一定会跟来访者娓娓道来的。 陈馥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一生情系党,利用群众身份,无私掩护帮助共产党员,为共产党工作了一辈子,在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她还把女儿陈逸赠送进启明女中读书,入学参加革命运动,陈逸赠大革命时任中共宁波地委委员;女儿陈逸仙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 进门处的三尊半身烈士雕像,也是顾师傅经常会跟来访者讲一讲的。 这三尊半身烈士雕像分别是中共宁波地委第二任书记杨梅山、第三任书记赵济猛、第四任书记王家谟。他们除了共产党员这个身份之外,有些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启明女中的教师。 正是在他们的教育帮助下,年轻的学生们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成为宁波学生运动的一支劲旅,以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 “今年6月10日以来,来访者大增。高峰时段每天有近百人。”顾师傅说,多是机关事业单位党员来过组织生活,也有高校里的年轻党员来重温历史。 尽管来访者多了,顾师傅要承担起更重的讲解任务,但他很高兴。他说,自己还是盼着有更多人来看一看,了解一下这段历史,感受一下革命先烈用宝贵生命换来的日月新天。 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