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慢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6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与小鸟为邻

    仅仅一个月,从鸟妈妈筑巢、生蛋、孵出小鸟,到小鸟们嗷嗷待哺、长出翅膀……记者亲眼目睹了小鸟生命演变的全过程,只因鸟妈妈把鸟巢筑在了记者家中阳台花架的花盆里。一次次“偷窥”,一次次惊喜,看着小鸟一个个破壳而出,看着一个个鸟蛋变成一个个小精灵,让人不得不感叹生命的神奇。

    花架上“长”了一个鸟巢

    清晰地记得,那是5月26日,周日一大早,给阳台花架上的花草浇水时,在一个大花盆里,竟然发现了一个碗状的鸟巢!

    这个花盆里种的是一株凌霄,种了好几年了,鸟巢就筑在凌霄的树根旁,上面有雨篷和浓浓的树荫遮挡,确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好地方。

    鸟巢很牢固,内部很光滑,用手试着摇一摇它,竟然一动不动,粘得很牢。不知道鸟儿除了枯草、小树枝,还用上了什么黏性材料,难道是它的唾液?

    更让人好奇的是,这么“完美”的鸟巢是一两天就能筑成的吗?因为一般只要不急着出门,早上起床后,我都会去看看阳台上的花草。记得5月25日是宁波解放70周年的纪念日,单位在天一广场有个直播活动,由于要给现场的一个图片展布展,一大早没顾上看花草就匆匆出门了,下午又去图书馆采访,然后去单位写稿子,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才回到家。第二天5月26日早上,有时间给花草浇水了,发现花盆里多了一个鸟巢,之前真没有鸟儿来筑巢的迹象,小鸟造房子真够快的!

    这样的“巨大发现”自然是要晒朋友圈的。当天这条朋友圈微信引来了种种评论,“要有喜事了”“家里风水好”“好运来了,迎凤筑巢哈”“好兆头啊”……

    有朋友建议给鸟儿放点碎米,捉虫子给鸟儿吃,挺逗的,开心之余,我还真拿了个快餐盒放了些米和水,放在花盆旁边。第二天一看,米一粒未少,鸟儿不感兴趣,有点过分殷勤呢。后来有朋友说,不要喂它们,喂它们也不会吃的,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痕迹。看来这说法是对的。

    发现了鸟巢后,开始密切关注。鸟巢里有鸟蹲着,但这鸟真的非常警觉,只要有人往阳台一探头,它就“扑棱”一下飞走了,更别说拿起手机对准它拍照了。

    但让人开心的是,它过一会儿又会飞回来,看到人头一晃,它又飞走了。好在它受到的惊扰并不多,记者一大早出门上班后,就没人打扰到它了。而早上趁它飞走时,我索性凑近鸟巢,看看里面有没有啥变化。

    每天数蛋的日子好开心

    5月29日早上,记者发现鸟巢里有了一个鸟蛋,特别开心。

    5月30日早上,鸟巢里有两个蛋了。

    5月31日早上,鸟巢里有三个蛋了,于是开始好奇“鸟妈妈一共会生几个蛋呢”。

    6月1日,早上匆匆出门采访,中午回到家直奔阳台,哇,鸟巢里已经有5个蛋了!

    鸟妈妈也越来越恋巢了。看到人,它虽然会害怕,会飞走,但它不会飞得太远,常常就在邻居家阳台的晾衣架上或是雨篷上,小停一会儿,看周围没啥动静,就回巢来了。

    6月2日,巢里的鸟蛋不再增多,鸟妈妈开始静静地孵蛋。

    每天早上,我和鸟妈妈之间的“躲猫猫”游戏还在继续。虽然不忍心惊扰它,但每天早上不得不去阳台洗衣服。有时候,它在阳台一端孵蛋,我在阳台另一端洗衣服,这样的和谐图景也是有的,但一拿起晾衣竿晾衣服时它就逃走了。

    之后接连10天,鸟巢一直没啥变化,我一度担心,是不是惊扰鸟妈妈太多,这鸟蛋孵不出小鸟了?不知道鸟妈妈正常孵出小鸟需要几天。

    一个个小生命破壳而出

    6月13日早上,惊喜来了——我站在小凳子上,探头往鸟巢一看,里面已经有一只小鸟诞生了!

    新生鸟没多少羽毛,像一个粉嘟嘟的肉团,浑身无力,头也支不起来,脚和翅膀时不时地蠕动,但都无力伸展……生命的诞生真是太神奇了。

    本以为鸟蛋一天生一个,小鸟也会一天一个地破壳吧?但6月15日看的时候,5只小鸟全都孵出来了!而且,鸟巢里面很干净,连一点点碎蛋壳都没有,难道是鸟妈妈清理干净的?最早出生的鸟哥哥已经能抬头了,看着它嗷嗷待哺的样子,好想丢条小虫子给它吃。

    自从小鸟破壳后,鸟妈妈更辛苦了,经常不在巢,它肯定抓虫子去了,5张嘴等着它喂呢,真不容易!

    也许生存都是不容易的。6月22日早上,竟然发现鸟巢里只有4个小鸟了。还有一个小鸟怎么失踪了?被鸟哥鸟姐挤出鸟巢了?抑或是鸟妈妈喂不过来饿死了?鸟儿们也有生存竞争吗?这是与小鸟一家做邻居以来让人略感郁闷的一天。

    我请教了著名的“鸟人”、宁波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张海华。他说这鸟学名“乌鸫”,每年4月至6月是它们的繁殖旺季,在阳台上看到乌鸫孵小鸟并不稀奇。

    虽然不稀奇,但乌鸫鸟的“光临”给我的一家增添了很多欢乐,看着它们一天一个样地长大,感觉生命都是一样的呢,无论是人还是鸟。

    愿做它们的好邻居,善待它们。不知等它们翅膀硬了飞走了,还会不会记得这曾经的“娘家”?

    记者 俞素梅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