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谭书籍 沉 羽 谈起西欧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那些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人们一般会说到“古典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这样的专业名词。但再追问一句:什么是巴洛克风格?也许有人会面露难色地摇头了。稍微“懂行”些的朋友或许能举例说明:就是像凡尔赛宫、卢浮宫、圣马可大教堂那种风格的呗!这回答对吗?对,但明显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答得过于含混和潦草了。 要为“巴洛克艺术”定义的确很难。笔者在通读了《图说巴洛克》后,依然觉得难以对它作出准确、全面的解释。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末到18世纪上半叶,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当时的意大利可谓群英荟萃,涌现出大量杰出的艺术家:建筑领域的贝尼尼和波罗米尼,绘画领域的卡拉瓦乔、彼得罗·达·科尔托纳、提埃坡罗,音乐领域的蒙特威尔第、阿尔比诺尼以及维瓦尔第。于此同时,活跃在意大利之外的巴洛克艺术家也不在少数:画家委拉斯凯兹、鲁本斯,音乐大师巴赫和亨德尔,建筑奇才瓜里诺·瓜里尼。巴洛克时代的艺术特色较多地体现在建筑式样的转变上。当西欧各国计划新建或者扩建教堂时,无不从原先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向更为复杂、自由、灵动、柔和的巴洛克风格高歌猛进。这是因为宗教运动蓬勃兴起后,罗马天主教会针锋相对,进行了一系列的反宗教改革运动,而封建君王也认识到适时加强王权的重要性。在这种现实下,一种充满了浪漫精神、动感力量的艺术风格应运而生。而这个时候,文艺复兴时期被意大利半岛掌控的艺术霸权也渐渐易主了——17世纪末,法国崛起,在政治、经济方面逐渐称霸欧洲后,又凭借艺术领先的优势,一举成为全欧洲当之无愧的文化中心,而标志着这一转变完成的就是凡尔赛宫镜厅的顺利建成。 《图说巴洛克》按照时间顺序和地域划分,自成章节地详细讲解了西欧各地代表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绘画和雕塑成就,尤其突出建筑这一板块的巴洛克风采。像代表了罗马巴洛克的卢浮宫扩建工程,代表了法国王权巴洛克的凡尔赛宫盛景,还有奥地利维也纳巴洛克的美泉宫,西班牙巴洛克的瓦伦西亚大教堂,以及标志着巴洛克风格一度衰落后再次复兴的巴黎歌剧院。其实,巴洛克艺术最早就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转化而来的。这种转化之间还曾出现过一种名为“矫饰主义”的风格,因出现时间较短,往往被忽略不计。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讲究方正、理性、均衡。在建筑上,喜欢运用正圆、正方及一些完全对称的几何图形来构建和打造宏大豪迈的空间。比如古罗马的那些神庙、神殿、露天角斗场、剧场,皆是如此。而到了巴洛克时代,整齐划一、理性规整的均衡感被彻底打破,崭新的建筑中渗透进了不少新颖的动态设计。外观上,则添加各种线条起伏流畅的雕塑,甚至有些建筑大师不惜采用墙体扭曲的手法来令自己的作品呈现出叫人惊艳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有必要说明的是,巴洛克造型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造型艺术间还是存在很多异曲同工之处的,譬如都遵循建筑元素的“柱式”结构,“柱式”的核心是圆柱和上面所支撑的横梁,只是巴洛克风格显得更富有激情和想象力。我们今天看到的那些的巴洛克建筑往往是以《圣经》故事或古罗马神祗的传说为基础,创作美轮美奂的绘画、雕塑,然后不厌其烦地装点于教堂、皇宫、剧院等建筑的天顶、墙面、祭坛、廊柱各处,反映出的却是俗世凡人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 巴洛克风格并不深奥,也不神秘。在我看来,它是特殊时代造就的艺术思维。是在文艺复兴之后,资产阶级日渐强盛,宗教力量逐渐分化,在社会形态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大众审美倾向。它确实带有奢侈、浮夸等明显缺陷,但在当时却能迎合上至君王、下至民众的集体喜好,所以巴洛克艺术既是属于像路易十四那样的独断君主的,也是属于鲁本斯这样温文的艺术家的,更属于那些期待出现一个更和谐、积极、热情世界的民众的。正是因为巴洛克风格曾经的兴盛,在近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中,各艺术领域诞生了大批令后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大师和艺术作品。 巴洛克三字,愿意为“畸形的珍珠”,强调了“不规则的精致与高贵”。似乎在此风格的形成之初,就已注定里面将充满华丽的装饰,洋溢崇高的情感,它既是自然流动的艺术,也是感性生动的美好。 (《图说巴洛克》 天津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