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满意为真理而死!”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

两封跨越时空的家书 缅怀两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共产党人

周若萍

周若萍的烈士证明书

    上接A05版

    周若萍的外甥写给周若萍的家书

    亲爱的舅舅:

    您好!

    我是您的外甥华盛,昨天晚上我梦见了国庆阅兵,在轰鸣的礼炮声中,在威武的人民解放军检阅方队中,我发现了一个戴满勋章的魁梧身影。哎,这不是舅舅您吗?我正想仔细辨认,忽然,坦克方队轰隆前来,不觉一时惊醒,但梦境历历在目,起坐静思,我突然记起,按照我们传统的年岁计算方法,舅舅您如果健在,今年应该100岁了。

    是啊,您的妹妹,我的母亲,今年也已经96岁了,还健康地生活在您和她先后出生的老房子里,可是您却在1942年秋的抗日战场上流尽了自己的鲜血,您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22岁的青春年华。每当提起您,我的母亲总是泪流满面。

    22岁,现在的青年正是大学刚刚毕业,正是憧憬和规划自己美好人生,幸福生活刚刚起步的时候,而您却为了中华民族不至沦亡,为了中国人民能够过上美好生活,在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三五支队,担任了特务连副指导员,并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我虽然从未见过您,但外公外婆、母亲和村里的长辈们多次向我讲述了您的许多故事。我不想说您的英勇事迹,我只想说一些他人对您的不解。

    有些人说您傻。

    您虽然出身农家,但家境殷实,高中毕业后,又有数所学校聘请任教,青春年华,既有习武务农练就的健硕身材,又有满腹诗书为底蕴的儒雅风度,更是家中独子,受到附近许多姑娘的青睐。

    参加三五支队之前,外公外婆已经为您订下婚约,婚期就在下半年。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党组织一声召唤,您就辞别了年老的父母、抛弃了殷实的家庭、推却了安逸的前程、放弃了甜蜜的婚姻,义无反顾地去了四明山革命根据地。

    有些人说您不开窍,是一根筋。

    在国民党白色恐怖最厉害的1931年,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1942年,您又去四明山当了一名抗日军人。

    当时的四明山革命根据地处于敌人重重包围和封锁之中,时常受到袭击,形势非常险恶,时刻有生命危险,而且生活异常艰苦,经常吃不上饭、睡不了觉,可您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当家里得知您的消息,辗转带信叫您回来结婚的时候,您也不为所动。

    舅舅,您一点也没有为自己考虑过吗?您一点也不知道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及战场上的残酷性和危险性吗?不!我知道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为自己可能牺牲作了充分的准备。

    我不知道1931年,才11岁的您加入中共地下组织是如何考虑的,但我知道您在上四明山之前,为家中唯一的妹妹和同一地下支部的留守同志订了婚约,委托了家庭后事,以便放下家中的一切负担,一心一意从事党的工作。您还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周若萍,“萍”亦指宝剑,您就是要使自己化身为锋利的宝剑,听党指挥,砍向敌寇,而不惜自身。

    舅舅,我理解您的“傻”是对党的忠诚,您的“不开窍”“一根筋”是对理想信仰的执着。正因为我们党有无数像您这样具有坚定的理想信仰、对党无限忠诚的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换来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滋润了中国人民幸福之花的盛开。

    舅舅,您的百岁之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

    可以告慰的是:您当年为之奋斗的理想已经初步实现,祖国已经实现繁荣富强,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二,并且正朝着全面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路上昂首奋进!

    亲爱的舅舅,安息吧,我们永远记着您!

    您的外甥 华盛

    2019年6月28日

    华盛是周若萍烈士的外甥。

    生于1920年的周若萍是宁海县桑洲镇桑洲村田孔周人。早年就读本地白岩小学时,曾在全县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万米长跑第一名。由于周若萍十分聪慧,又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疾恶如仇的性格,被当时的中共地下组织看中。1931年,年仅11岁的周若萍被吸收为中共地下党员。

    1942年秋,周若萍和桑洲一带部分中共地下党员及进步青年秘密潜行到余姚四明山,参加了抗日队伍三五支队。组织工作出色的他当即被任命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特务连副指导员。

    同年10月的一次战斗中,年仅22岁的周若萍英勇牺牲。

    华盛说:“外公外婆生了7个孩子,但有5个都在小时候夭折了,健康长大的就只有舅舅和我母亲两兄妹。舅舅是我父亲的入党介绍人,他们是战友,是同志。当年,他离家去参加革命前,订下了我父母亲的婚约,将家托付给我父亲。那是抱着一种必死的决心离开的,如果不是有着作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我想他做不到这样。我成人以后才理解了舅舅。”

    “舅舅牺牲后,家里只得到了一个消息,没见到尸骨,外公外婆悲痛万分,但又不敢公开祭奠,只能在夜里偷偷哭泣。”

    “舅舅一直是我们家的骄傲,父亲在世时,更是把他作为工作生活的榜样。我们也唯有更加努力工作生活,才能对得起烈士后辈的身份。”

    “但是一直以来,我们能了解到的关于舅舅的事迹也很有限,只有零星的档案可查,今年,老母亲已经96岁高龄,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家三代人一直想知道舅舅的尸骨埋在哪里,但希望渺茫,虽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但对于我们家来讲,却是最大的遗憾。”

    记者 戴晓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