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0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血管疾病高发 如何“救心”“护心”

心内科专家呼吁: 做自己健康管理的主角 医患合力拥抱健康人生

    权威研究报告《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心血管病患病率、死亡率仍居高不下。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如何积极采取行动“救心”“护心”?

    国科大华美医院(宁波二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医院心脏大血管疾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叶红华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对此深有体会:“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有医患共同努力,参与到预防、治疗、康复整个流程里来,才能真正拥抱健康人生。”

    救心,“肌”不可失  血管开通越早预后越好

    不少市民的健康理念仍停留在有病到医院看病,听医生的话吃药就好,扮演的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实际上,健康管理、疾病管理,特别是心血管疾病防治方面,每个人都是主角。”叶红华以前不久在朋友圈刷屏的心梗微电影公益短片为例,解说突发胸痛等症状时,患者以及家属是否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是否及时送至相应的医院就诊,直接关系着病人的生死,及之后的生活质量。

    短片中,患者突发上腹部疼痛,没有引起重视,以为是胃病发作,吃点胃药,忍一忍算了。等到疼痛加剧,患者与家属也没有第一时间选择拨打120,而是到处找熟人,反而延误了治疗时间。

    其实,我市各大医院都设有胸痛中心,整合了院内的多学科资源,优化了院前、院内的急救流程,能够最快地为心肌梗死患者开通梗塞血管。

    因此,当自己或者身边的家人、朋友出现胸前区疼痛、冒冷汗、濒死感、呼吸困难等可疑心肌梗死症状时,要立刻停止体力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尽快拨打120由急救车送往医院。因为急救中心与各大医院的胸痛中心联网,转运过程中急救医生可以第一时间完成心电图检查、急性心肌梗死初步诊断以及吸氧、阿司匹林等药物治疗,还可以和胸痛中心的医生热线保持沟通,达到转运的无缝衔接,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如果出现生命危险,还可以给予及时的专业救护。

    时间就是心肌,“肌”不可失,闭塞血管开通时间越早,预后越好。随着全国胸痛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推进,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也叫“支架手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案,大众知晓率不断提高。但是医护人员24小时待命,为“救心”匆匆奔走的脚步,有时也会万般无奈地受阻于患者家属这样那样的疑虑,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影响患者的预后。

    护心,标本兼治  心脏康复是核心

    不少患者下意识地认为支架植入了,出院了,治疗也就差不多了。这个认识大错特错!介入手术只处理了堵塞的血管,但是引起堵塞的源头不管好,复发是早晚的事。不少冠心病患者觉得心脏手术后应该“静养”。虽然手术救了命,但是不敢动,生活质量很差,精气神每况愈下。

    心脏康复以重建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为核心,包括健康认知、运动康复、营养管理、心理干预、睡眠学习、呼吸训练、疼痛舒缓、戒烟指导和药物管理等方面。一方面可防治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防止复发;另一方面,能提升心肺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心脏康复标本兼治,在全球各大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指南中,都是最高级别的推荐。

    “缺少了心脏康复观念的患者,无法在健康管理上主动作为。”叶红华表示,心脏康复的理念需要贯彻疾病管理的始终,从住院期间开始,到出院后门诊康复,居家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处方,最后依靠的还是患者不折不扣的坚持。

    叶红华的老病人张女士就是最好的例子。54岁时,张女士突发心梗,植入一枚支架,没想到第二年再次发现血管狭窄。转到宁波二院心康中心时,患者不仅走几步就喘,失去正常生活能力,更是满脸愁云,对生活失去信心。在心内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心康团队的指导下,张女士坚持完成36次门诊心脏康复,参加心康中心远程指导的居家心脏康复项目,加入华美心脏康复俱乐部,积极参加俱乐部的定期宣教和交流活动。不仅病情明显好转,还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会了慢病的自我管理。

    现在,张女士与4年前判若两人,健步如风,笑容灿烂。她的健康秘诀就是做自己健康的责任人,与医护联手,管好慢病,健康生活。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郑轲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