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奋斗新时代 探访时代地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1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受制于人到行业领先

这些地方见证了“双鹿”的完美逆袭

位于高新区的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厂房。 通讯员供图

段塘老厂房墙上的企业目标如今已成现实。

记者 王冬晓 摄

    爬山虎像幕布,挂在4层高的生产车间;3层宿舍楼是苏式建筑,长长的走廊上墙壁斑驳;综合楼外墙上还挂着20多年前的企业目标“国际水平、世界名牌”……

    “双鹿”在海曙区段塘奉化江边的老厂区,已被规划为海曙区宜居区域,正面临着拆迁。

    50多岁的钱靖,1983年入职,如今已是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上班地点也从段塘搬到了高新区。

    不过,他有空还是会到段塘老厂区看看,虽然那里早就没了昔日繁忙的生产景象,以前住过的宿舍楼也找不到当年和同事彻夜探讨技术的欢畅,但那里承载了他的青春,也见证了“双鹿”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享誉全球的跨越之旅。

    从老外滩、旗杆巷、月湖旁到段塘

    厂址变化紧随宁波城市发展

    高新区虽然企业众多,后起之秀也不少,但“双鹿”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不容忽视”不光是资历老、牌子响,还因为“双鹿”创新激情不减、行业地位不可撼动,更可贵的是从不懈怠,一直拼命奔跑。

    2016年建成的无人车间,至今仍是行业顶尖水平,位于高新区星光路128号厂区。无人车间,又叫黑灯车间,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工业4.0”。

    记者上周参观该车间,50多米长的生产线,11道工序,数百个传感器,一分钟生产500节电池,没有操作工,没有搬运工,全部由机器人完成,即使把灯灭了也丝毫不影响生产。

    这样的创新因子根植于上世纪80年代的宁波电池总厂,地点在海曙区段塘老厂区。

    “双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成立的宁波市江北电池生产合作小组,这个生产小组就在如今老外滩喷水池这个位置。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小组从老外滩搬到了现在天一广场的旗杆巷,后又迁至月湖旁的云石街,也就是现在的镇明中心小学位置。

    搬到海曙段塘,是在改革开放后,从1979年开始搬迁,直到1987年才搬迁完毕。如今的高新区厂区,是“双鹿”跨越式发展于本世纪初就早已规划好的。可以说,“双鹿”厂址变化紧随着宁波城市发展。

    花6万元买了一辆大客车

    这是宁波首辆企业班车

    上周,记者去了“双鹿”在海曙段塘的老厂区,毗邻奉化江,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江对岸就是鄞州万达、明州里。

    不过,30多年前的段塘可不是如今模样,是一片农田。

    1983年入职的钱靖对当时的情形记忆深刻。“当时段塘就是农村,很偏远,没人愿意到这里来上班,1985年得知要从云石街搬到段塘,厂里差不多走了三分之二员工。”钱靖说,当时从云石街厂区到段塘厂区有一条水路,还有一条大路。

    “当时没有公交车,交通很不方便,走水路(奉化江)坐船到段塘要半天,骑自行车也要一个多小时,很多员工不得已用简易木板搭建临时宿舍住在段塘。”钱靖说,为了解决交通问题,宁波电池厂专门花6万元买了一辆大客车。“这也是宁波企业第一辆为企业员工上下班购置的汽车。”钱靖说。

    当时段塘地处郊区,停水停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电池生产进度。于是,电池厂又突击挖建了约100立方米的蓄水池,又购买了发电机。

    引进日本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

    开始注重培养技术人才

    在段塘扎根,是“双鹿”腾飞的起点,也是钱靖挥洒青春、与企业一同成长的历程。

    “当时在电池厂上班,到菜市场买菜要被人嫌弃的,原因是手太黑。”钱靖回忆起刚入职时做车间工人,忍不住哈哈大笑,“当时还是手工作坊,做的是糊式电池,中间一根碳棒,工人手上黑乎乎,指甲缝里都是黑的。”

    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春风吹来,美国的金霸王、日本的东芝和松下等电池相继叩开国门,当时中国的碱性电池市场充斥着洋品牌,真正代表民族力量的国产碱性电池被挤到边缘。

    “当时很多行业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少企业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钱靖说,那个时候,宁波电池总厂凸显了甬商务实谨慎的底色。

    “有电池厂引进国外技术,好不好,我们先去取经。”钱靖说,在做了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后,1992年,与日本富士电器合作引进了一条LR6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

    “当时,我们整个工业产业体系没有建立,生产水平还很落后,和国外的差距很大。”钱靖说,认识到这种差距,厂里开始注重培养技术人才,作为工程师,钱靖曾被派到日本学习。

    从被“卡脖子”到被点赞

    “双鹿”实现完美逆袭

    “人家拿出来的工具没见过,零配件坏了国内买不到,机器坏了还要找日本专家维修……”钱靖说,生产线引进后仍“水土不服”,“公司上上下下都认识到,技术和人才的重要性。”

    “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几条生产线后,我们越做越大,国外同行意识到我们的快速成长已威胁到他们的生存,于是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我们必须自力更生,走自主创新之路。”钱靖说,2001年,双鹿设备研发团队开始自行研制生产线。

    “当时没有制图软件,图纸是手画的;国内生产体系还不完善,想做个零配件,机床找不到,工厂也没有,就算有,精度也达不到要求。”钱靖说,为了赶进度,加班加点成了常态。两年后,公司第一条自行开发的生产线成功下线,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受制于人的时代过去了,“双鹿”在自主创新的路上越走越宽。“无人车间是在高新区的厂房里完成的,当时我们已经专门成立了研发设备的部门。”钱靖说,完成第一条生产线用了两年,而无人车间只用了一年半。

    “2016年,无人车间搞了个启动仪式,我请香港同行来参加,他看了很震撼。”钱靖说。香港同行和他有20多年的交情,差不多同一个时期生产电池的,他的公司现在还是进口欧美生产线,光维修工人就有200人。”

    “来之前他觉得最先进的技术在欧美、日本,参观了我们公司的无人车间后,他赞叹不已。”钱靖说。

    点评

    经过数代开拓者的不懈努力,“双鹿电池”由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亚洲第一的碱性电池生产基地,所凭借的便是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基因传承。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第一条碱性电池生产线,到2003年摆脱国外设备和技术依赖;从自主研发碱性电池生产线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到全球首条智能无人线问世,创新已然成为“双鹿电池”飞速发展的不二法门,尽管创新的道路上充满挑战,但相信立志创新的“双鹿人”定能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朝着全球一流企业的目标大步前进。

    “双鹿”厂史《跃动的力量》编委 何一波

    记者 王冬晓 实习生 岑婷婷 通讯员 段书怡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