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谭书籍 有不少人认为:西洋古典音乐乃阳春白雪,是高雅艺术的代表之一。我们这些从小没有接受相关熏陶的普通听众即便有心去接触,也不一定能真正听懂。的确,在西方,古典音乐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贵族阶层的娱乐和消遣方式。不过让普通听众对古典音乐望而却步的因素倒并非是音乐本身真有多么高深玄妙、曲高和寡,而是大多数人内心缺乏对自己具备理解它们能力的自信。就此,我觉得这本《穿T恤听古典音乐》开宗明义提出的一点非常正确:任何高雅的音乐,都应带着一颗平常心去欣赏。 《穿T恤听古典音乐》内容有些驳杂,作者娓娓讲述了古典音乐的欣赏礼仪:包括鼓掌的时机和必须穿正装出席演出等的规矩;针对一些世界名曲进行了分析评论;其间又恰当穿插音乐家的个人经历介绍。譬如书中就写到了我个人比较偏爱的波兰音乐家肖邦。肖邦的音乐曲调优美,富有诗意,相比于理查·斯特劳斯、马勒、柏辽兹那些宛如长篇小说的交响乐,和巴赫那仿佛一部部结构和逻辑都异常严谨的论文式作品,肖邦的曲子就显得短小精美多了。旋律中带有淡雅隽永的悲情,和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情调非常接近,同时又符合孔子推崇的那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韵致。他的每个乐句几乎都是清新别致的,是一种高贵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肖邦的好友李斯特则是“钢琴之王”,而钢琴又是“乐器之王”。很多人认为,没有李斯特,钢琴未必会有今天的地位。钢琴独奏会就是由李斯特创立的。在此之前,钢琴仅是作为为管弦乐队的协奏乐器而存在。当然,李斯特运气不错,生逢其时,他的成功和时代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最开始时,音乐家们大都服务于宫廷和教会。随着启蒙运动带来思想解放,法国大革命又破除了对中产阶级的桎梏。宫廷和教会势力式微后,音乐家们纷纷独立,更多地去为公众谱曲和演奏。而李斯特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为了时代的宠儿。作者在书中用非常抒情的笔调介绍了他的大型钢琴曲《旅行岁月》。德彪西的钢琴曲也广受欢迎,但中国听众似乎往往只将他的作品当成静心和减压的工具,这里面多少存在一些误解。就像作者在该书中解释的,德彪西的音乐之所以被称为“印象派”,是因为他的旋律带有问号,游离不定,同时又非常美妙,还含有别具一格的和声。而巴赫,更是大名鼎鼎,他一个人的作品就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代表。勤奋的巴赫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曲子,其歌剧作品从意大利出发,一路演奏到了英、法、德,乃至整个欧洲。直到今天,他的复调艺术,还无人能出其右。 很明显,《穿T恤听古典音乐》是希望我们能从名家名曲入手,感受那些作品的无穷魅力。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舒缓忧伤而感人,莫扎特的音乐则欢欣明快充满生机。不过,说到底,音乐具有抽象性,需要听者发挥想象力才能领略。而且欣赏音乐又是一种非常私人的艺术体验。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在透彻了解诸位音乐大师的生平事迹和整个古典音乐的详细发展史以后再去聆听。对于音乐而言,用心感受始终是第一位的。听众在刚刚开始接触古典音乐的时候,无需强制自己一定要从中分辨出巴洛克音乐、中世纪音乐和20世纪的音乐。我们只需要在不同种类的旋律里听出哪些像是流水潺潺,哪些仿佛雀鸟啾啾,哪些又似裹挟了电闪雷鸣,就可以了。 《穿T恤听古典音乐》并非我先前想象的,是一本门槛极低的古典音乐入门书籍。作者通过《2001太空漫游》、《教父》等电影引出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有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即用一种通俗艺术形式作为桥梁,使读者对音乐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更为贴心的是,此书末尾,对文中提到的那些重要曲目都分别设置了二维码,只要你用手机一扫,就能听到它们的旋律。 还是那句话:最初阶段,我们还是让自己的耳朵去自由挑选它所喜欢的曲子吧,只有真正听进去了,才能慢慢感受,慢慢理解,慢慢发现隐藏其间的绰约和美好。古典音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艰涩难懂,它是高贵的,也是纯真的,是普通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展现…… ( 《穿T恤听古典音乐》 台海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小 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