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礼堂清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7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浦村文化礼堂:

活着的灯塔

古渡天灯。记者 顾嘉懿 摄

▶半浦村文化礼堂乡风文明馆设在原来的村大会堂。

记者 顾嘉懿 摄

    “半浦大地方,三庙六祠堂,一阁一庵一义庄,村中新学堂,古渡畔姚江。桥像砚台村似岛,深宅大院真不少……”凡写半浦村的文字,大多会引用这首民谣,以形容辉煌的村史。

    作为姚江之滨有代表性的渡口古村,江北区慈城镇半浦村自古至今文脉昌盛。二老阁的藏书文化,古渡口的运河史,郑氏一族曾经开办的义庄,并未远去的历史在村民口中相传,宗派、堂号、谱系仿佛与生俱来的归属,烙印在每个人身上。

    在半浦村生活的人们有着他们所不自知的强大文化自信,文化礼堂在这里更多是集合、是淬炼,将古村的文化精华凝聚。

    与别处文化礼堂不同的是,半浦村文化礼堂将“文化”与“礼义”的传承并重。三大组成中,乡风文明馆、慈孝家风馆以展陈为主,“半朴园”以互动教学、为青少年提供研学基地为主,三者有机组合。今年4月,半浦村文化礼堂被评为省级五星文化礼堂。

    随着运河时代远去,半浦作为交通要塞的含义已经淡化,古渡唯一遗留的石柱天灯也失去实际功能,而文化礼堂却在某种意义上将灯塔的功能延续,将一束束文明的星光照进往来之人的心里。

    A 地域文化与礼堂诉求无缝衔接

    半浦村文化礼堂的所有建筑无一新建,皆由老房子修缮而来。

    乡风文明馆设在20世纪50年代修建的村大会堂,作为村里的公共空间,位置醒目。据分管文化礼堂的村委会委员郑丰介绍,乡风文明馆前后经过两次提升,格局已成规模。

    一楼为村史陈列,包括古建文化、古渡商贸文化、农耕文化几个部分;二楼展示历代名人、宗族文化和藏书文化。作为地理空间,半浦存在已有800多年,今日留下的古建大多为清时期建筑,青砖黛瓦白墙与现代化民居连成一片。稍著名的有中书第、陆善堂、益丰门头、孙家等,有江北区文物保护点24个。

    郑丰说:“半浦的民宅有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民宅小巧精致,官宅建制规整,是江南民居集大成的地方。”但这些地方多为私宅,没有开放,文化礼堂的图片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遗憾。

    古渡文化也是半浦代表性特色。据至今仍在江上摆渡的徐师傅介绍,约30年前,半浦渡与渡头街还是一片繁盛景象,卖货的、修鞋的,往来商旅无数,人群摩肩接踵。伴随公路时代到来,半浦的落寞也在一夕之间,展陈中的图文详细记录了这段过往。

    进入二楼,郑丰的话匣打开更多。作为半浦郑家的后人,郑丰是村西复训堂郑氏之后,与村东的佑启堂郑氏不同。藏书楼“二老阁”就是他们这一支的先人郑性所建。“以前村里6个祠堂,郑氏占了5个,可见族群庞大。”郑丰说。

    唯一的周氏宗祠惇德堂经修缮新增了“慈孝家风馆”牌子,也作为文化礼堂的一部分。“家风家训在半浦源远流长,在许多家谱和村民记忆里深刻存在。”郑丰说,慈孝家风馆是想让半浦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家风播撒得更远。守门的过梅娟有一本本子,记录了去年11月开馆以来到访者的人数,“来人很多,光学生就有上万人”。

    “文化礼堂建设的初衷之一就是为整理历史、铭刻乡愁,半浦有这么好的资源,文化礼堂的打造对我们来说可以说是内容丰富、水到渠成。”郑丰说。

    B 重“礼”“义”的传承与发扬

    文化礼堂,兼具文化传承和习“礼”的含义,但在许多地方,文化生活展开良好,一个“礼”字却苦无抓手。半浦村文化礼堂,是难得能将“礼”字带入人心的所在。

    2016年,奉化人竺彩君来到半浦,一下子为这里的“安静”所吸引,她一眼相中当时已废弃多年的民国建筑半浦小学,将之改造成宁波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半朴园”。

    这是一座有着欧式风格的两层建筑,始建于1921年,由半浦同乡会牵头捐款,从半浦走出去的四明银行董事长孙衡甫先生捐资总款一半。经过近百年风雨,柱头、花窗、莲纹福字地砖,风貌依然。“看到这个学校就觉得不一样,这里应该是读书的地方。”竺彩君说,与学校打交道多年,她知道校园教育缺失什么,“我希望这里不仅是国学传承基地,更是青少年学习礼义的空间。”

    半浦的土壤太好,尊师重教、慈孝文化洋溢在每一寸土地,“好像天然有一种能量去唤醒孩子潜藏的基因”。几年来,半朴园与宁波各所学校合作,让孩子们在这里体验古礼——开学入泮礼、感恩成长礼、13至14岁的成童礼、18岁成人礼,还有古为今用的生活礼,如中午的礼仪餐,教孩子坐姿、吃相,“长者先入席、好吃的留给长辈”,这些都是独生子女时代容易在家庭教育中丢失的。

    体验古礼不是形式主义,竺彩君认为:“我们会通过教学导入,通过10人一组角色扮演,再加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孩子有切实的体悟。”文化是要去呼唤的,孩子的心柔软,能懂感恩,“好的教育,就像一朵云彩推动另一朵云彩,很漂亮的”。

    半朴园运行以来,已有数十万名学生来到这里,参与社会实践。作家冯骥才在半浦参观时听闻此事,也为之感动,回去后在文章《半浦村记》里写道:“不仅有珍贵的遗存,还有鲜活的文化传承,更有渐渐好起来的生活,有自己的特色与追求……何愁保护与传承。”

    C “拾村文化”建精神家园

    半浦村有村民600余户,60%以上为老人。如何让老人们在文化礼堂找到归属感也是慈城镇文化口负责人需要思考的。

    “文化礼堂成立以来,我们组织了不少活动,如端午裹粽子、做菖蒲、做香包,春节写春联、送春联,都请老人参与,半朴园搞活动人手不够也邀请村民一起帮忙。”郑丰告诉记者,今年6月中旬,半朴园迎来一场以“拾村文化——非遗新生、匠心传承”为主题的非遗集市活动,村民画扇面、古法做酒、磨刀剃头,参与度很高。

    “拾村文化”是慈城镇为丰富文化礼堂活动而推出的一个文化品牌。“拾”在这里是重拾文化,彰显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守卫,又象征着一种圆满,预示着文化融合向前发展的美好期待。

    “我们组织的‘拾村文化’巡演活动,通过‘群众文化群众演、文化大餐群众点’的形式,每年精选一批节目到文化礼堂,首站就放在半浦。”工作人员黄利军说,那次演出为半浦“量体裁衣”,以戏曲表演、非遗传承、水秀江南与舞蹈节目为主导,用场景再现方式,唤起半浦村民的文化自豪感、认同感、凝聚力,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除了这些,半浦村文化礼堂还积极开展“传承慈孝、喜庆重阳”敬老活动,组建文物保护志愿者开展保护遗产宣传行动,吸引广大村民参与,渐成与村庄和谐共生、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家园。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杨芝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