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羊老先生给学生讲解宁中校史 |
76年前的夏末,从嵊县玠溪村到磐安大皿村的数百里山路,上千名师生走了整整4日。为寻一张安全的书桌,浙江省立宁波中学整校内迁。从鄞县胡家坟到嵊县太平村、玠溪村,大皿村已是1937年抗战爆发后,师生辗转的第4站。 这一站的引荐人羊省三老先生,今年100岁。第4次“重走抗战内迁路”,宁波中学17名师生近日特为老先生祝寿。 迁址办学为当地埋下教育种子 “羊老先生,祝您生日快乐!非常感谢您为我们宁波中学作出的贡献。” “不敢当不敢当,宁波中学来大皿办学,也把教育的种子带到了这里,我们也有很多孩子得以入学接受教育……” 2019年7月23日,磐安县大皿村,这个古老的小村依旧是当年的叫法。宁波中学校长邵迎春与羊省三老先生聊起当年宁波中学内迁之事,难掩激动的心情。羊老先生虽已至百岁高龄,却精神矍铄,仍记得宁中内迁的诸多细节,不忘感谢宁波中学在大皿留下的知识火种。 为百岁老人祝寿,是此次宁波中学“重走抗战内迁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师生们为羊老师先生定制了生日蛋糕,几名同学还亲手为老人煮了一碗长寿面。 与老人对话,师生们仿佛穿越到了当年。 76年前,战火纷飞,千余人在大皿村艰难求学的场景一幕幕再现。上课时,带着板凳与行囊,即便“安顿”下来的师生,也时刻揣着“说走就走”的警觉。生存已极为不易,一张安全的书桌便是奢望。 老人将宁波中学在大皿村的故事娓娓道来,还兴致勃勃地带着同学们参观迁址纪念碑、迁址纪念墙。岁月变迁,历史厚重,老人富有年代感的讲述,令师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重温内迁,续写故事与深情 2016年,宁波中学的“重走抗战内迁路”研学活动正式启动,到今年已是第4次。今年的“重走”持续3天,宁波中学、兴宁中学的13名学生在4名教师的带领下,感受当年宁波中学四迁校址的艰辛与其中的温暖情怀。 重走路线依照当年迁址路径打造,一路旧址与故事,足以让学生感受万千。 7月21日上午,师生一行到达嵊州长乐镇,先后走访太平村清风公祠、渔隐公祠、沃基村沃基祠堂和坎流村的坎流祠堂。这些祠堂,都曾在抗战时期做过宁波中学的办学场所。在沃基村,同学们还参观了革命根据地。 当日下午,师生一行来到玠溪村,给94岁高龄的郑经纬老先生颁发宁波中学校友纪念证书。“能在宁波中学读两年的书,在那个年代,是我们的幸运。”因种种原因,老先生当年未能从宁波中学毕业,但读书求学是他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7月22日,师生一行抵达磐安县双峰乡大皿村,元气满满开启第二日的“重走”。今年,宁波中学与双峰乡小学举行了结对签约仪式,并捐赠6000元爱心助学基金。同时,宁中师生还给双峰乡小学的孩子们上了科学、美术、朗诵、英语、模型等有趣的课程,现场气氛异常活跃。 最令宁波中学师生惊喜的是,宁波中学内迁时留下的校歌,双峰乡小学迄今依旧在传唱。歌声悠扬,连接的不止是两所学校的悠悠深情。 短暂行程生出心动感触 在“重走抗战内迁路”过程中,师生每日感触颇多。每到夜间,便拿纸笔记下。从他们朴实而细腻的文字中,内迁时各地村民的热情可见一斑。“没有当地村民的帮助,就没有有宁中坎坷却顺利的内迁。”宁波中学老师称。随后,老师们精选了孩子们的感悟,并辑录如下: 郑经纬老校友的一番话,将我们带回了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宁波中学四迁校址,其间多少艰难险阻,多少坚持努力,这是一段意义非凡的历史。我想,每一位宁中学子都应该为自己能就读于这样一所百年老校而感到自豪与骄傲。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能拜访这些老校友,能听听过去的故事,能探寻宁波中学的历史。——金译典 看着宁波中学的校友纪念证书被送到郑老先生的手中,听着郑老先生对当年艰苦卓绝的生活的叙述,我深深体会到了内迁的艰辛。同时,村民们对我们的热忱更是让我们感动,不仅有详细的历史介绍,更有喝不完的茶、吃不完的水果,这也不难联想到七十几年前的宁波中学校友在这里的生活。——周涛 年已百岁的老人家身体依旧健朗,双目依旧炯炯有神,对我们的到来也是非常欣喜。我们为老人端上蛋糕,点上蜡烛,送上真挚的祝福,庆祝这难得的百岁。因为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所以羊老先生的百岁寿辰显得格外有意义。 ——徐琛楠 很有幸给当地的孩子们上了一节别样的朗诵课,课前暗暗紧张的我,被孩子们纯真美好的笑容所感化。当孩子们一起作诗,一起大声诵出心中之梦时,我内心一颤——梦幻的开头,连上一个个真真切切朴实的愿望,一切修饰词瞬间变为浮华。我也希望一节短短的朗诵课可以带给他们大声说出心中之梦的自信,那是敢于发出内心之声的勇气。——喻钦苒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忻思璇 陆欣扬 文 通讯员 陈璐琳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