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墙窄巷诉说着历史街区曾经的辉煌。 |
|
82岁的宋维贞和丈夫,如今的老宅只剩下老两口居住了。 |
盛夏,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茂盛的悬铃木,洒下片片绿荫。 知了依旧聒噪地歌颂着烈日。 今年,这熟悉的知了声中,却增添了一丝忧伤,在这里的住户们听来,更像是一曲离歌。 昨天,这一街区完成了入户调查登记,即将进入改造阶段。这或许是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居民们最后的居住时光。 老宅现状 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已经寥寥 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东至孝闻街历史建筑群和屠滽故居等建筑群,西至文昌街,北至西河街,南至尚书街、尚书巷。 该街区内,有让老居民引以为豪的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跗室。宝兴巷1号,是离伏跗室最近的一个居住点。 “上世纪70年代,朋友来我家,找不到地方,我总这样跟他们说,找到孝闻街91号的伏跗室就能看到我家了!”宝兴巷1号居民、82岁的宋维贞阿婆自豪地跟记者介绍道。 岁月变迁,这座清代建筑在风雨洗礼中,逐渐衰败,房屋破败、电线老化、没有卫生设施……种种生活难题,让老居民逐渐搬离。 “如今,偌大一个院子,12户居民,只有我和袁阿姨两户是土生土长的宁波家庭。”宋维贞说。 走进宝兴巷1号大门,院子中央栽有两株大树,一株枇杷树、一株桂花树。“这是50年前,一位婆婆种下的,当时是小苗,现在都长成大树了。”宋阿婆的眼光停留在桂花树上时,语气也显得柔软了。她依稀记得,几十年前,她的两个年幼孩子,在桂花树下玩耍嬉戏,微风荡漾中,洒下一院子的芳香。 如今的院子,被杂物和晾晒的衣服占据。院子上空,衣服、被单遮挡了大部分光线,使得屋内光线暗淡。 老宅之痛 养猫对付老鼠,怕蛇不敢开窗 永寿街的一家小杂货店,店内商品不多,却是75岁的刘师傅一家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 “我在这里出生,房子是我母亲留下的。1998年下岗后,我在这里开了一家杂货店。” 店内虽然改造一新,店面后破旧的木结构房屋才是刘师傅一家居住的地方。刘师傅的妻子带记者来到后院:“你看,梁用木棍支撑着;刮大风,瓦片会掉;院子里的水沟经常阻塞,老鼠、蚊子很多,还有蛇,说起来很吓人。” 说起老鼠,家住宝兴巷1号的袁江英气得咬牙切齿。“半夜,我常常被老鼠啃食声吵醒,我找到老鼠出没的洞口,用粘鼠板封住,现在天花板上密密麻麻的‘膏药’,是我和老鼠搏斗的印记。”鼠患肆虐是老宅居民最大的痛点之一。袁江英今年70岁,为防鼠患,她养了6只猫。 相比起老鼠,蛇更让人起鸡皮疙瘩。宋维贞说:“前年,卧室旁,啪嗒一声响动,一条婴儿手腕粗的蛇挂在半空中,等我找到人来抓蛇,蛇已溜得无影无踪。” “有一年,院子里没发现蛇,正在庆幸时,却在大门的水槽旁,发现了一段蜕下的蛇皮。”如今,一走进大门,看到那个水槽,宋阿婆依旧会头皮发麻。 说起蛇,家住文昌街64号、77岁的王彩玉也吓得不轻。“5年前,自从看见盘踞在卧室窗外的蛇,我再也没开过窗。如今一年四季家里的窗户都是紧闭的。” 告别在即 相伴走过岁月流年 最舍不得的是你们 居民们说,本想着这辈子会在这里安静地度过,伏跗室永寿街历史街区的房屋处理项目,给了他们一个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 可是,真的要搬离了,街坊邻里又舍不得了。他们最难舍的是什么?他们说,除了有太多的珍贵记忆,更难舍的是相伴走过岁月流年的老邻居们。 王彩玉阿婆家住二楼。每天早晨,吃完早餐,楼上的邻居总会雷打不动地来敲门:“阿玉,散步去伐?” 散完步,她们便坐在弄堂口唠家常。这是王阿婆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光。 “老伴走后,邻居老姐妹们每天找我来散步谈心,陪伴我走过了这段痛苦的时光。搬离这里后,大家都走散了,想过以前一样的生活,不能了!” 开杂货店的刘师傅说:“目前的政策尚未明确,即使搬迁补偿,我们房屋面积仅40多平方米。按照如今的房价,在市中心已经买不起房了。” “这里除了房子破旧,其他啥都好,买菜方便、就医方便、交通方便、邻里关系也很融洽,老百姓生活图个啥,不就是图个生活方便、邻里和睦嘛!”说完这些,刘师傅陷入了沉思。 未来展望 将打造成传统文化氛围的 宜居生活社区 在新近公布的《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了9处历史文化街区,分别是:月湖历史文化街区、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鼓楼公园路历史文化街区、郡庙天封塔历史文化街区、天主教堂外马路历史文化街区、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南塘河历史文化街区、奉化西街南大路历史文化街区。 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的《伏跗室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将伏跗室永寿街区称作宁波历史文化的标本。规划对街区的总体功能定位为:具有浓厚宁波传统文化氛围的宜居生活社区,兼顾文化展示、文化活动、休闲商业等特色功能。 对于街区内的居民,规划明确,在延续街区传统居住文化的前提下,遵循“适度和自愿”的原则,对街区人口进行适当疏散。 同时,尊重居民意愿,愿意外迁的居民依据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异地安置;不愿意疏散的居民,政府制定多种政策,鼓励居民以多种方式参与居住环境改善和建筑修缮工作。 规划明确,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以院落为单位保护,不得擅自迁移、拆除,但可以结合其自身特点进行保护性利用,如开设博物馆、展览馆之类;街区内的传统风貌建筑,在保持原有高度、体量和外观形象等外观风貌不变的前提下,允许改善内部结构和设施。记者 周科娜 通讯员 张烨 /文 记者 刘波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