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 7年前,傅红兵的父亲傅侠去世了,享年98岁。这位1944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战事的老人,生前襟怀坦荡、两袖清风,留下的是一大堆的奖章、证件、笔记本,还有他的书法作品。 父亲生前叮嘱傅红兵,让他整理和保存遗物。傅红兵谨记父嘱。他翻阅着父亲的日记,抚摸着那一块块奖章,在脑海中拼接着父亲的人生轨迹,一次次和冥冥中的父亲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遗物中有一本笔记本,里面夹着两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片,颜色发黄,字迹有点模糊,那是两份请假条。这两份假条,我们还得从傅侠的行伍生涯说起。 傅侠出生于金华傅村镇。傅家是当地的一个大家族。那一年,傅侠的爷爷九十大寿,坐在太师椅上接受子孙拜贺。突然,门外闯进两名荷枪实弹的日本士兵,趾高气扬,旁若无人,眼睛瞄到亲戚们送来的寿礼,二话不说,用刺刀挑起一只大白鹅就扬长而去。爷爷气得靠在椅背上吹胡子瞪眼睛。更可恨的是,日本鬼子杀害了傅侠的大堂兄和小舅子,还放火烧了他大妹辛辛苦苦盖的新房。傅侠怀着对鬼子的刻骨仇恨,同时在堂叔、地下党员傅洵浒的引导下,在1944年10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的5月19日,傅侠所在的党支部要把他和其他3个人输送到正规部队去。离家时,他让妻子拿一双鞋,说是要外出一段时间。但是,妻子舍不得他走,找了半天,才找出一双鞋来,因为不愿意,最终没有交到他的手上。那个时候,他们的女儿才4岁,儿子3个月大,尚在在襁褓之中。因为革命需要,傅侠咬咬牙还是走了。 这一别渺无音讯。傅侠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历任第三野战军20军60师排长、指导员、教育副官、宿营副官、卫生营副教导员。烽火连天,辗转作战,他无法和家里取得联系。直到1954年,抗美援朝胜利归国后,20军在浙江诸暨枫桥一带休整时,他才开始和老家有了联系。通信后,得知这十年间家里的变故: 1948年,妻子在思念和忧患中病亡,两个孩子都由大哥带着。想着故乡,想着亲人,他深怀负疚,归心似箭,向组织递上了探亲报告。正在这时,他接到命令到军里参加培训。组织上了解他的情况,也深怀同情。于是,便出了一张说明: 军干部部: 傅侠同志要求请假问题,本决定准假的,后因来军集中时间紧迫,不及请假。我们意见,该同志离家十余年,从未请过假,如时间许可,是否可予准假。 此致,敬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六十师后方勤务处 (五四)二、十五 那次军里参加的是转业干部培训,上级已经决定让他和其他两位干部带一支去宁波的转业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铁的纪律才能带出铁的队伍。最终,傅侠没有去成。 “一个副营级干部探亲,居然要惊动师后勤处,甚至军干部部,可见当时部队的纪律严明,也可以看出当时干部执行纪律的严格和自觉。”傅红兵看了,感慨万千。 1954年,傅侠转业到宁波,在宁波市公安局镇明公安分局任副局长,1956年又调任水上分局任副局长。解放初期,治安情况复杂,工作十分繁忙,他也就没提探亲的要求。后来,在熟悉了环境、业务,安定下来后,思乡之念油然而生。于是,他打了第二份请假条: 报告(水上分局,2月1日) 职因十三年未能有机(会)回家一次,趁此春节补假期间回到金华家乡去,以便见见孩子等亲人之面,(自二月六日至十三日)计一星期。望照准为幸。 谨呈政治处主任 乞盼:局长核准。 报告人:傅侠 因为了解他的情况,报告递上的第三天,在请假条上,时任宁波市公安局政治处主任朱延祯直接批上:同意请假一个星期,希按时返回为荷。 这时距离傅侠离家从军已经整整13年。他走时瞒着一家老小,在战争中又无法和家里联系。家里人时时刻刻为他的安危牵肠挂肚。妻子在贫病忧患中去世,一双孩子过早地尝尽人世间的苦难。对家庭和子女的深深歉疚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傅侠的心上,夜阑人静时难以成眠。他终于回到家乡,兄弟相见,喜极而泣。一对儿女面对陌生的父亲,是怯怯的眼神。四亲八眷纷纷上门看望,感慨万千,不住唏嘘。 傅侠亲自登门拜访了各位族里的长辈,还抽出时间去妻子的坟前祭拜。一炷清香,青烟袅袅,结发情深,无奈天人相隔。一切都是为了解放和和平,舍小家而从大家。一周时间匆匆过去,傅侠又按时返回宁波工作岗位。 后来,傅侠把一双儿女接到了宁波。他又重新组建了家庭,又养育了一儿一女,其中一个,就是傅红兵。岳母也住在他家,一家七口,和和睦睦,相亲相爱。 父亲珍藏着这两张请假条,深藏的是对家庭的负疚和对故乡、亲人的眷恋。这个严守纪律的铁汉子,其实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傅红兵凝视着这两张请假条,久久难以平静。作为儿子,同样作为党的干部,父亲的言传身教就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两张请假条,他作为传家宝珍藏着,教育后代:今天的和平、安宁和幸福,多么来之不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