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媳董小燕伺候老太喝水,站在一旁的是拄着助行器的李忠云。记者 陈烨/摄 |
因为继子临终前的一句托付,刘毅力继续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因为信守对丈夫的承诺,李忠云照顾继母刘毅力近三十载,没有半分埋怨;因为坚守孝道,李忠云的儿子、儿媳,甚至12岁的孙子也一同担起了责任。 这个四代同堂的家庭,住在北仑新碶街道米兰社区太河盛景。16年前,椎管狭窄症发作的刘毅力逐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两年前瘫痪,只能躺在床上。可98岁的她被照顾得十分周全,精神又体面。 老有所依,对没有生育过的刘毅力来说是幸事。这些年,同一屋檐下,她与这个家演绎着一段无关血缘的亲情。 98岁老太住着最通透的卧室 饭菜也是“私人订制” 李忠云今年71岁,老家陕西,儿子、儿媳因工作关系定居在北仑。10年前丈夫去世后,一家5口生活在了一起。 7月31日下午,家门被叩开,李忠云推着助行器邀请记者在客厅坐下。这一个月多来,他们家前所未有的热闹,除了她、刘毅力、儿子、儿媳、孙子外,女儿和亲家母也暂住在这里。 可这样的热闹,实属无奈。6月18日,李忠云出门买菜,脚底一滑,左膝盖摔骨折了。她这一摔,摔破了长久以来的平衡。“之前,白天儿子、儿媳上班,我买菜烧饭,照顾老太,晚上由儿子伺候老太大小便,也算是忙中不乱。可我住院后,儿媳要到医院照顾我,儿子请假很难,这么一来,家里的老太没人管了。” 得知这样的困境,在广东教书的女儿趁暑假赶了过来,负责一日三餐;亲家母特地从四川老家赶来,照料老太起居。 这是一所98平方米的房子,带阁楼,刘毅力老太住着朝南最通透的卧室。李忠云就在隔壁,但凡有点动静,她总能及时听到。 “老太98岁的人了,才掉了一颗牙。胃口很好,不吃素,就喜欢吃肉,还得是肥肉。” 老太每天要吃5顿,基本属于“私人订制”。她爱吃蛋糕,但容易噎着,李忠云就把蛋糕泡在牛奶里,再加一个鸡蛋。中午给她烧易消化的面条,晚上煮米饭,搭配鸡汤、排骨汤等。 丈夫弥留之际 嘱托李忠云代为照顾继母 “我老公6岁时,公公再婚,娶了刘毅力。老公跟着亲妈生活到了16岁,之后才被接回陕西,跟他父亲和继母过日子。”李忠云回忆,1979年公公突发脑溢血去世,没留下一句话。因他们夫妻俩都是部队出身,继母此后就独自住在干休所,当时她才57岁。 1990年,干休所来电,告知刘毅力生病了。当时,年近70岁的刘毅力有高血压、心脏病,为方便照顾,李忠云夫妻俩把她接过来,大家住在了一块儿。 2008年5月,丈夫被查出晚期肝癌,弥留之际,他嘱托李忠云代为照顾刘毅力。 刘毅力脾气不好,再加上2003年椎管狭窄症发作,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性格也愈发古怪,稍不顺心就骂人。然而,李忠云从未生出半点“抛弃她”的念头。这不仅仅是对丈夫许下的承诺,也是她为人坚守的一份责任感。 为婆婆分忧,儿媳主动提出把老太接到北仑同住 2008年,当婆婆带着公公四处求医,家里一团乱的时候,儿媳董小燕主动提出,要把老太接到北仑。 采访间隙,董小燕下班回家。她今年42岁,是个川妹子,性子爽朗。2008年,她回婆家生孩子,当时公公已被查出绝症。 一边是重病的丈夫,一边是需要全天照看的继母,分身乏术的李忠云依然不想给董小燕两口子添麻烦。将心比心,董小燕也觉得要出一份力。于是,她把刘毅力的行李打包妥当,先行接到了北仑家中。这一大家子,一住就是10年。 前几年,刘毅力还能拄着拐杖,但生活自理仅限于吃饭和上厕所。李忠云的儿子经常会把她背下五楼,到公园里透透气,后来截瘫在床,他每天就会等到晚上11点半才睡,因为这个时间点老太需要解小便。寒暑假,小孙子也是一个劳动力,李忠云手头在忙时,他能递个尿盆,喂个饭。 这回,李忠云骨折,董小燕只好向老家的母亲张秀花求救。张秀花放下电话,当天就坐上大巴车,两天一夜赶到北仑。“都是一家人,他们顾不过来,我就来搭把手呗。”70岁的她为女儿分忧,也解了这个家庭的一时之困。 在这个屋檐下,没有人觉得辛苦,也没有谁被放弃,即便是刘毅力这样并无血缘的家人。就像李忠云说的,“大家好才是好,你一个人好,不是真的好”。全家人好像拧成了一股绳,力气都往一处使。 刘毅力嘴上不饶人,可心里一定是感激的。因为从来不曾与家人说“谢谢”的她,这两年会把这个字挂在嘴边,偶尔也会觉得自己是负担,提出要去住敬老院。“这是不可能的!”平日里尽量依着她的家人只有这会儿才会给出坚定的反驳。 赡养刘毅力至终老,早已成了这两代人的责任。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陈红 王维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