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70年甬医路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宁波市卫生健康事业十件大事等您来投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报和宁波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推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卫生健康事业十件大事”评选活动。一起动手,选出您心目中的卫生健康事业十件大事。

    候选事件

    解放初期,我市医疗卫生网络初步建立。

    1949年5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鄞县县立中心医院,医院同年10月更名为省立宁波医院,1954年10月更名为宁波市第一医院。1949年11月,宁波市卫生局成立。1951年10月,市政府接管华美医院,医院1954年10月更名为宁波市第二医院。1953年3月,我市成立市卫生防疫站,之后逐步形成市、县、乡三级防疫网。至此,我市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有了基本的依托。

    解放初期,我市医疗卫生教育力量得到有效整合。

    1949年5月,宁波市人民政府接管鄞县县立中心医院附设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51年慈溪私立保黎护校并入,学校更名为省立宁波医院医事技术学校。1951年,宁波市人民政府接办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52年9月,由宁波私立华美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和省立宁波医院医事技术学校合并成立宁波市卫生学校,校址在广济街,当年招生200人。该校即为现拥有13个专业、6300多名在校生的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解放初期,我市建立地段卫生工作制度。

    1952年,我市在老市区建立“医疗预防地段责任制”。整个市区划分成30个地段,每个地段配地段医生,每日下午深入居民区群众卫生组织,进行地段卫生巡视,实施预防保健。该项制度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有力促进了“未病先防、有病早治”,被原卫生部领导称为“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的一个好传统”。

    解放初期,中医重新得到政府重视。

    民国时期,地方和国民党政府曾两次企图取缔中医。解放后,市政府批评纠正歧视中医的做法,改变历史上中医以个体开业、坐堂看病、摆摊、串巷等行医方式,新建中医诊所、医院,并使之成为开展中医药医疗、科研和教育的基地,1952年-1955年,先后成立中医联合诊所6个。同时,中医还首次进入医院与西医一起工作。1955年-1959年,陆续吸纳中医进入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和江北医院,成立中医科。1977年,宁波市中医医院在原宁波中医门诊所基础上改建成立。随后,各区县级中医医院也相继成立,我市中医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解放后,我市逐步控制、消灭传染病和地方病。

    解放前后,我市主要的烈急性传染病有鼠疫、天花、霍乱、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流行的地方病有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等。解放后,市县两级先后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并全面加强隔离治疗、病媒消杀、饮食饮水卫生、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1956年,宁波专区、宁波市分别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各县也相继成立相关组织。1985年更名为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地方病防治具体工作由各级卫生防疫站承担。经过几十年防疫人的努力,解放前长期流行的古典型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早已消灭,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急性传染病得到控制。1992年,全市消灭血吸虫病;1997年,全市消灭丝虫病;1999年,全市消除碘缺乏病;2016年,全市消除疟疾。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起,我市着手建设院前急救体系。

    1958年,我市成立救护车急救站,有救护车1辆、职工6名,昼夜值班,委托市第一医院代管。1972年,宁波市急救站成立,有救护车5辆,职工37名,负责运送七县一市急诊病人。1996年起,宁波市急救站更名为宁波市急救中心。目前,市急救中心设置了3个直属急救分中心、7个急救站点,拥有的数字化院前急救管理系统不仅能实现救护车的实时定位和行车监控,而且能在急救中心-救护车-医院急诊科三方之间进行医疗数据和救治场景的实时传输,实现远程指导抢救和全程无缝对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市开始推行计划生育。

    从1957年开始,我市先后设立了11个避孕技术指导站,并进行了比较广泛的避孕节育宣传。当时的口号是:“一个不多,两个不少,三个正好。”1963年,宁波市委批转市卫生局党组关于进一步推行计划生育工作意见的报告,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城镇和人口密集、人多地少的农村中推行计划生育。同年10月,宁波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同时,“公社有领导小组,居民区有工作组,居民小组有专人负责”的计划生育组织架构也逐步完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市广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

    1973年,宁波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成立。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全市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4年以上,严格控制第三胎。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我市全面严格地按国家倡导的要求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过快增长的人口数量达到了有效控制。

    改革开放后,我市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

    主要表现为医院进一步细分,专科医院形成规模。上世纪70年代后期起,市县两级普遍成立中医医院;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宁波市康宁医院由宁波地区精神病院、宁波市精神病医院发展而来,建设成为一家精神疾病防治和专业化心理咨询医疗机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宁波市明州医院(原宁波地区医院)与宁波市第一医院儿科、宁波市第二医院妇产科整合,组建成立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成为我市第一家妇儿专科医院。

    改革开放后,我市医疗技术水平飞速提高。

    多个“首例”高难度手术出现。1982年,宁波市第二医院泌尿科顾明祥医护团队成功完成宁波地区首例同种异体肾移植;1998年,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周黎明医护团队实施的全市第一例(IVF-ET)试管婴儿临床妊娠成功,并于1999年6月25日诞生;1999年,李惠利医院张志樑教授带领团队完成浙江省第二例、宁波市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2003年,李惠利医院陆才德团队独立实施宁波市首例肝移植手术;2005年,李惠利医院邵国丰团队开展省内第一例单肺移植。2018年,我市启动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建设,计划3年建成10个医疗卫生品牌学科。

    上世纪80年代起,海外宁波籍人士掀起捐资助医潮。

    上世纪80年代,海外宁波籍人士纷纷捐资建造医疗用房,赠送医疗设备、医疗仪器,至1990年,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618万元。此后,1992年李惠利先生捐资3000万元港币建造李惠利医院,1993年包玉刚先生捐款1000万元人民币建造市第一医院刚华住院大楼,1997年陈廷骅先生捐款500万元建造市妇儿医院住院大楼,1998年朱绣山先生捐资500万元人民币建造市第二医院绣山医学楼,2000年应昌期先生捐资1200万元人民币修建市保黎医院,2001年、2004年汤于翰先生共捐资1000万元人民币建造宁波大学附属医院汤于翰医疗中心。1991年至2010年年底,宁波市卫生系统接受港澳台同胞、国外侨胞捐赠的人民币11328万元、港币3084.2万元、美元92.5万元、新台币5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我市计划生育工作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超前于全国完成人口转变,全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到平均生育2.1个孩子的更替水平以下。1995年,我市实施生殖健康保健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全面推行优生“两免”工作,对生育高风险人群优生开展全程指导服务,为群众提供婚、孕、育和生殖健康咨询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其间,我市被评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试点工作先进市;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模式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国推广;宁波特色婚育文明建设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计生协会的青春健康教育、计生特殊家庭关爱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市全面实施无偿献血。

    1997年1月1日,《宁波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正式实施,为浙江省第一部公民献血用血地方性法规,也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年多。《宁波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明确规定适龄健康公民必须每5年参加一次义务献血,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处罚措施和各种用血优惠政策,对当时的宁波市献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9年,《宁波市公民义务献血条例》修订为《宁波市献血条例》。2001年起,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2004年,实现成分血捐献全部来自无偿献血。迄今,宁波市已连续8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连续6次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

    进入新世纪,我市基层卫生得到极大重视。

    一是在社区卫生方面。2000年,我市全面推广社区卫生服务,到2010年年底,全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81家,基本实现了“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的社区卫生服务圈的规划设置要求。二是在农村卫生方面。2004年起,市、县两级财政连续3年累计投入6.6亿元用于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购置和人员培训。2007年年底,全市121家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全部通过考核验收。2008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总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目前已连续保持这一占比10年以上,基本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进入新世纪,我市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逐步建立。

    2003年上半年,非典肆虐国内。我市紧急组织抗击非典工作,于当年5月底取得阶段性胜利。2004年1月1日,我市建成启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法定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了网络直报,特别是重点加强全市急性传染病综合监测预警,对重点传染病实施哨点监测,还根据各种重大传染病的特点,制定了SARS、禽流感、流感、霍乱、麻疹、甲肝、血吸虫、伤寒副伤寒等重大传染病应急处理预案。同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明确各层级和各相关机构的职责任务;印发《宁波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专业化水平。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在后来几年的抗击禽流感、登革热疫情中发挥了有效作用。

    进入新世纪,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群众欢迎。

    2003年10月,市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2005年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市涉农的10个县(市)区和大榭开发区全面推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财政筹资为主,与传统合作医疗主要依托于村级(大队)集体经济的难以为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参合农民的筹资负担大大减轻,随着报销范围和比例的扩大和提高,广大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越来越持欢迎态度,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2015年9月1日起,我市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式并轨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真正实现待遇、补助的城乡一体及就医结算一卡通。

    进入新世纪,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实现升级换代。

    2005年,市政府启动建设“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工程”,至2011年,市第六医院、余姚市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鄞州第二医院、明州医院等建设项目,市中医院迁建、市妇儿医院扩建、市第二医院扩建、市第五医院(肿瘤医院)新建及市第一医院扩建暨国际医疗保健中心建设全部完成。2010年,市政府又确定李惠利东部院区项目、市第一医院原医疗用房改扩建项目、市第二医院北部院区改扩建项目和永丰北路院区改扩建项目、市妇儿医院北部院区新建项目和本部儿科大楼改扩建项目、市康宁医院改扩建项目、市中心血站等公共卫生机构新建项目、市急救中心迁建项目、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新建项目为“新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工程”,并于2015年全部建成,全市优质卫生资源供给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增加和提升。

    2016年,我市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两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市认真贯彻执行。根据计划生育统计年报,2016年当年我市户籍人口出生54845人,同比增加9693人,增长21.47%。为有效应对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可能出现的生育高峰,全市增加了产科床位,新增再生育门诊,进一步完善危重孕产妇救治网络体系。同时,加快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推行一孩、二孩生育登记,大力推进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全市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提升素质和优化结构并举转变,由管理为主向更加注重服务家庭转变,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

    近10年,我市为全国综合医改提供多项破冰解法。

    一是创立医疗纠纷处理的“宁波解法”。2008年,我市实施《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我市于2012年出台《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这是全国首部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的地方性法规。2015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委联合向全国推广这一做法。二是创立医用耗材采购的“宁波规则”。自2012年起,我市向医疗购销领域顽疾开刀,探索三步评审法,实施耗材集中采购,真正实现“资质入围计算机说了算,品牌遴选专家说了算,成交结果价格说了算”。5批次采购按实际采购量计算,节省费用共计5.76亿元,切实减轻了患者负担。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高度肯定,《人民日报》、央视《焦点访谈》等多家主流权威媒体予以多次报道推广。三是建成中国首家城市云医院。2014年9月11日,宁波云医院成立,通过对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的科学整合、区域全民健康数据的充分共享、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的广泛协同,初步实现了“足不出户看医生、不出社区看名医、居家康复云护理、公共卫生云路径、我的健康我管理”等五大功能。2017年,宁波云医院项目获得全球信息化领域的最高级别奖项——“2017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奖”e-health(电子卫生)类别大奖,成为中国唯一获该类别殊荣的项目。同时,我市还推出了新型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县域医共体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真正得到实惠。2014年,我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联系城市。201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城市。

    2018年,我市踏上全面推进健康宁波建设的新征程。

    2018年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健康宁波2030行动纲要》,并高规格召开全市卫生健康大会,明确全市以提升健康素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打造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为重点,以实施“十大专项行动”为主要抓手,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到2020年率先建成全国健康城市试点示范市,全面建成健康城市,到203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健康城市。全市卫生健康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陈琼

    投票规则

    投票时间:纸媒投票时间为8月6日-12日,参与就有机会获得奖品(具体可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投票和中奖结果将择期公布。

    投票方式:

    1.填写下列选票,剪下后寄送至:宁波市鄞州区宁东路901号宁波报业传媒大厦5楼《宁波晚报》健康新闻部,请在信封上注明“70年10事评选”字样。

    2.关注“宁波晚报健康号”,参与投票,或在后台输入“投票”字样获取投票链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