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众志成城 决胜利奇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古城遭洪水围困记者昨赴临海,见证——

驰援150公里的宁波力量

慈溪民兵在转移临海受灾群众。通讯员 刘俊 供图

    风雨过后,千年古城临海一片汪洋。10日下午3点开始,灵江水位猛涨,洪水冲进古城城墙内,老城区积水深约1.5米,几乎全城被淹。

    “厂里还有十几个人被困!”“二楼还有3个小朋友。”“我们一天一夜没吃东西,手机也没电了。”……一个个求助信息,通过网络扩散出去;一个个报警电话,几乎打爆了110报警台。临海告急!临海人民告急!

    几乎同一时间,宁波救援力量开始集结,解放军、武警、消防、民兵以及民间救援队,连夜向临海进发。

    这是一场直面超强台风“利奇马”的攻坚战。尽管也受到了台风的严重影响,但直线距离150公里外的宁波,依然腾出手来,和临海共度时艰。

    冲锋舟上仅剩的2瓶矿泉水,也给了被困群众

    11日上午约11点,记者一行三人几经辗转,避开数条积水路段,驱车赶到了临海市区的三峰路。这里,已是前往主城区深水路段的“最前线”,再往前,只能借助船只。

    即便部分路面已经干涸,仍能看到洪水的痕迹,处处可见泡过水的车辆、折断的树干、堆积的杂物。

    这里,还是救援车辆的一处集结点,一辆辆军车、冲锋舟穿插其间。记者很快发现了来自宁波的蓝天、海天等民间救援队伍。经过数小时的奋战,他们在这里稍事休整,等待下一个命令。

    由于实在无法前进,记者一行乘上了宁波军分区江北人武部一支救援队的冲锋舟,这才得以向积水严重的东方大道进发。这支由5名民兵组成的小队,成员均来自不同的行业,年纪最小的今年才21岁。因为这一次救援,此前互不相识的他们站到了一起。

    “有没有人?”“你们出不出去?”“还有喝的吗?”每当经过居民区和厂区,一名民兵都会吹响口哨,接着开始喊话。冲锋舟里仅剩的2瓶矿泉水,也被他们扔给了留守的居民和工人,“都给他们吧,我们待会再想办法。”

    民兵罗李军说,他们早上吃的是志愿者给的馒头,还没来得及吃午饭,所以没有干粮给被困群众了。

    水面上漂浮着树枝、塑料袋、泡沫板、水桶甚至汽车,冲锋舟在其间往来,仔细搜寻,不放过每一个角落。

    临海市民送上特制“饮料”,说“谢谢宁波人!”

    下午约1点,冲锋舟在搜救了一个多小时后,行至东方大道与水云北路交叉口附近。前方积水较浅,民兵们在此停船。几名在不远处“摆摊”的临海市民,拎着馒头,提着茶水壶,端着稀饭,朝他们走了过来。

    李林叶家住临海市大洋街道,她将馒头一个个递到民兵手里,一再说着“谢谢”。她说,她家里也进了水,住在老家的母亲至今还没联系上,十分着急。她得知省内很多地方的救援力量都赶到了临海,特别感动,也充满了希望,所以来表达一点心意。

    楼华丽拎着的茶水壶里,装着满满一壶咖啡色的“饮料”。“这个是用艾草、红枣等熬的,有点苦,但你们长时间在水里泡,这个是祛湿的。”她将“饮料”倒在一只只碗里,递给民兵们,感谢的话说个不停,“你们是从外地来救助我们的,谢谢你们,你们真伟大。”

    据了解,李林叶、楼华丽等人还煮了几百个茶叶蛋、几大锅白粥,配着咸菜、笋丝,送给来往的救援人员。当记者一行离开时,她们一再挥手、致谢:“谢谢你们宁波人!”

    每次防台都不着家,妻子埋怨之后是牵挂

    此次洪水围城,最严重的是临海老城区。记者一行继续前行,借助一辆运送物资的货车,行车约20分钟后,抵达了靖江北路附近,部分救援力量聚集在此。

    今年40岁的民兵王永森来自江北慈城,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参加防台抢险了,“2001年退伍后,每年防台都参加,一次都没落下。”

    王永森所在的冲锋舟上共有5人,他是开船的“舵手”,也是全队年纪最长的大哥。10日晚,他接到命令,就和队友赶往临海,已有30多个小时没有合过眼。其实,他在慈城的家也受了灾,而他根本顾不上这些。

    “我儿子12岁了,前两天还在问我怎么还没回去。我不是在单位备勤,就是在外面抢险,实在是顾不上。”王永森说着说着就湿了眼眶。他说,家里都靠老母亲和妻子撑着,“我能做的,就是告诉家人遇到状况了怎么办,应该找谁求助。”王永森心有愧疚,但他也会告诉家人,他在外面帮助别人,其他的救援队员也会来他家帮忙,帮助是互相的。

    王永森说,妻子其实曾埋怨过他,“说每次需要我的时候,我都不在家,那干脆就不要回家了。”但每次王永森出发前跟妻子打电话,她都会说“注意安全”。这句话,王永森在全身心投入救援时,记在心里。

    开钓鱼艇进了深水区,不知道“摆渡”了多少人

    中午过后,临海主城区外围部分道路的积水开始退去。军车、武警等车辆仍在往临海老城区行进,一些民间救援队带着设备开始撤出内城。在一群冲锋舟里,有一艘钓鱼艇显得很不一样,它属于热心的宁波市民包志雷。

    包志雷说,他看到微信朋友圈里台州公安发布的急征救援艇的消息后,和朋友“糯米”连夜赶来临海。他们在超市里买了三大包物资,在10日晚上10点多开着越野车拉上钓鱼艇就上了高速公路。

    “也没什么别的想法,我正好有艘钓鱼艇,就去帮助一下受灾的人。”在路上,包志雷和朋友就拨打发布在临海当地各种救援群里的求助电话,核实信息,一到场就投入救援。让包志雷印象深刻的是,在一栋居民楼里,他们发现有五六十人被困,其中有个小孩已发烧两天了。他们先将小孩一家运送到集合点的救护车上,再带上物资开船回去,分发给被困在居民楼里的人。

    从11日凌晨到中午,包志雷和朋友一直往返于集合点和深水处,也不知道“摆渡”了多少临海市民。两人虽然带了涉水裤、救生衣等专业装备,但在救援时,根本想不到穿上这些,直接穿短裤、拖鞋就下水了。

    “最让我自豪的是,看到我赶赴临海的消息后,我在宁波的其他朋友也买了2万多元的物资来到临海,我们一起用钓鱼艇运送物资给受灾人员。”包志雷说,这趟临海救援之旅虽然辛苦,但十分值得。

    因为感同身受,所以更加义不容辞

    “看到临海受灾,我们感同身受!”下午3点左右,在临海银泰城附近的一处临时集合点,记者见到了余姚长三角公益救援中心的胡广忠,他正扒着一份冷掉的盒饭,“到临海后就没吃过东西,现在水退下去不少,才顾得上自己的肚子。”

    胡广忠说,2013年受“菲特”台风影响,余姚内涝严重,断水停电。“是各方救援让我们共同渡过难关,这一次,我们义不容辞。”胡广忠记着当年的这份情,救援中心的其他队员也都抱着和他一样的想法。得知临海出现内涝后,已经在宁波忙了两天的队员们,都主动要求来临海。

    11日凌晨3点,余姚长三角公益救援中心第一批队员划救生艇进入临海古城。因为断电,他们只能打着手电靠肉眼搜索被困人员,遇到水浅的地方,还要抬着救生艇通过。

    胡广忠是第二批,当天上午到了临海。本来将队伍分成两批,是为了让第二批队员先休息补充体力,可大家心里一直记挂着救援。“我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回忆着当年余姚受灾的情况,根本闭不上眼,干脆就带人直接过来了。”胡广忠说。

    80多岁的老人独自被困家中,队员们用救援艇把老人带到避灾点;一对老年夫妻要去看病,队员们给他们穿上救生衣,一路护送到医院;遇到被积水挡路的群众,他们就送上一程……“反正就是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胡广忠说。记者 马涛 王思勤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