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能环卫一体化”PPP模式

助推大榭实现垃圾分类“国内一流、省内标杆”

志愿者教社区居民使用资源回收智能柜。

金海丰社区组建垃圾分类小小宣讲员队伍。

海城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上岗。

海信社区组织小学生宣传垃圾分类。

居民学习使用资源回收智能柜。

    到今年10月份,大榭开发区推行的“智能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将有望完成采购。这也意味着在大榭开发区管委会的带领下,大榭朝着垃圾分类工作“国内一流、省内标杆”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最大亮点是“统筹全盘推进”

    和全市很多地方相比,大榭开发区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时间不算早。不过,正如垃圾分类牵头单位——大榭开发区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的,虽然起步晚,但只要有决心和信心,照样能够迎头赶上。“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经过前期考察、调研,大榭开发区找到的“这条路”是在全市范围内具有创新性的“智能环卫一体化”PPP模式。

    在全市范围,将垃圾分类过程中的某个环节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交由第三方公司,并不罕见,但通过吸引优质社会资本,将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保洁全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交由第三方公司统筹全盘推进,实属创新。

    据了解,这一PPP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智能”。

    在垃圾运输环节,届时将引入新能源车辆,实行“公交式”作业模式,定时定点上门收集,实现垃圾运输不落地。

    在环卫保洁环节,也将一改现有的分时段、以人工为主的传统环卫保洁方式,引入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包括扫路机、栏杆清扫机以及无人驾驶车辆,实行“晚上机扫+白天巡检”的24小时保洁模式。

    此外,后台还将通过智能环卫控制中心对全区保洁工作进行实时监控,进一步提升岛内环卫保洁的常态化、优质化、高效化。

    在真正做到把垃圾分类变成一种“新时尚”的路上,大榭开发区还有很多“黑科技”等着展现。

    结合区域实际,为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资源化利用率和收益率,大榭开发区还将引进当前国外最先进、最具有操作性的生活垃圾协同处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建设全密闭、全自动化生活垃圾岛内资源化利用生产线,通过厨余(餐厨)垃圾、其他垃圾、装修垃圾、园林垃圾的分类处理,采用好氧+厌氧协同技术制成RDF(生物质燃料)、沼气等产品,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预计该技术建成投产后到2022年底,大榭开发区区域内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超过国家要求的60%。

    看似“不智能”,实则“很贴心”

    来到海韵社区海光楼附近,环保垃圾屋十分夺人眼球,不仅因为干净、整洁、无异味,更因为垃圾屋里还通了水电,装了电风扇。

    社区物业工作人员说,原先这一片设有三个垃圾投放点,目前已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这间环保垃圾屋,同样能够满足周围约500名居民的垃圾投放需求。

    虽然居民们为了扔垃圾要多走几步路,但扔垃圾时的感受却变得十分舒坦。

    大榭开发区在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活动中,不仅创造性地采取了像“智能环卫一体化”PPP模式这样的“顶层设计”,而且在实际举措中也有不少“闪光点”,让人眼前一亮。

    眼下,在宁波不少社区都能见到像“搭把手”这样的资源回收智能柜,而设在金海岸社区的“搭把手”却不同,同时配备工作人员,现场对居民送上门的垃圾进行分类,同步兑换。

    看似“不智能”,但它的“闪光点”体现在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居民呼声的积极响应。

    就在记者采访时,一个大妈兴冲冲拎着废弃的橡胶棍、纸板箱来回收。工作人员过秤后,将相关信息输入电脑,便将几元钱的硬币递到大妈手里。

    工作人员说,平均每天人工回收的垃圾在2-3吨。

    在大榭街道下属七个社区中,上了年纪,对智能手机操作以及在手机上实现兑换的“新鲜事物”不了解、不熟悉,甚至不信任的居民有不少。

    为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大榭开发区规划建设局牵头,在全区设立了10个“智能+人工”的垃圾投放点,投放覆盖面超50%。

    由此换来的,是居民主动化身“拾荒者”,收集整理废旧衣服、塑料泡沫制品等进行投放;影响市容环境的“破烂王”明显减少;垃圾分类居民参与率和满意率均超过90%。

    不仅有“智库”,还有群众“共建共治”

    “智能环卫一体化”PPP模式在大榭开发区“落地生根”的背后,是大榭开发区誓在垃圾治理工作中迎头赶上的饱满干劲。

    “藏”在背后的“终极目标”则是将大榭开发区的垃圾治理工作打造成“国内一流,省内标杆”。

    理想很丰满,需要人来干。作为大榭开发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牵头单位,大榭开发区规划建设局组建了一支“高知高职”垃圾分类工作小组。

    该小组由17名具备研究生学历或者拥有高级职称的业务骨干组成,借团队之力,专门对重点工作、项目“攻坚克难”。

    该小组在充分考察调研蚌埠、厦门、徐州、广州等地在生活垃圾分类方面的丰富经验,多次组织专家和部门论证后,主动拔高标准,提出了实施“智能环卫一体化”的想法。

    垃圾分类关系到千家万户,有了“智库”还不够,真正要将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少不了群众的支持。

    来自民间的力量,构成了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人才保障”的另一个侧面。只有“共建共治”,才能实现实实在在的“共享”。

    金海丰社区借助社区“邻里帮帮团”的力量,组织“百事通”党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积极发挥社区党员在垃圾分类活动推进中的带头作用。

    同时还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完善人员配置,成立垃圾分类“美家净”帮帮团和“和事佬”帮帮团,负责垃圾分类督导、调解垃圾分类过程中出现的纠纷。

    在海湾社区,海景花园三号楼楼道垃圾分类“微自治”如火如荼。由楼道里的党员牵头,联合居民一起,制定“楼道垃圾分类自治公约”。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海景花园三号楼的垃圾分类率接近90%,成为海湾社区楼道垃圾分类中的表率。

    海文社区则联合大榭中学、大榭第二小学组建了一支“桶宝宝”队伍,以孩子为核心,以家庭为单位,对自家门口楼道垃圾桶进行认领。

    在“21天微信群打卡”的激励下,“桶宝宝”作为一项鼓励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创新性制度得到落实。

    海城社区则联合辖区企业万华宁波,组建了垃圾分类宣讲先锋队、垃圾分类督导先锋队、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先锋队、垃圾分类宿管先锋队四支队伍,共同推动垃圾分类行动。

    海信社区则将垃圾分类和时下流行的健身联系起来,由社区骨干、党员、志愿者组成的10余人的“酷跑团”,在慢跑的过程中将道路、街区的垃圾一一拾起,以最“in”的健身形式影响身边居民一起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陈婷 巫金炜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