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众志成城 决胜利奇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风来袭,变身避灾安置点

文化礼堂成风雨中的守护者

300多名村民在童一村文化礼堂避灾、休息。

    文化礼堂平日里是当地百姓文化休闲、开大会的场所,此次“利奇马”台风来袭前,宁海深甽镇多个村庄的文化礼堂变身村民避灾安置点,成了村民们风雨中的守护者。

    深甽村文化礼堂

    “我在手机上看过,海浪有4米多高,这次台风还是挺大的。”脸色黝黑的河南汉子王亚子看看手机,又扭头瞄向窗外,腼腆地笑着说,“我还没见过台风呢,老家风大的时候,会把地里庄稼都吹趴下。”

    与36岁的王亚子一样,不少河南工友都选择当晚住在深甽村文化礼堂。他们都是燕山君澜项目工地的,有100多名工人被劝导撤离到此避灾。“住在这里比较放心,工友们都在一起。地方宽敞,比工地板房舒服。”50岁的郭广江说。

    36岁的吕红平两口子一起在深甽打工。说起台风,他们也没概念,镇干部挨家挨户劝说,一家人简单收拾了一下就搬了过来。“政府对我们好,我们心里知道。”吕红平的普通话磕磕绊绊,不说话时,她的脸上总挂着拘谨的微笑。宽敞的大厅里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嬉笑打闹。因为父母在身边,又有同龄人一起玩,他们并不觉得像在避灾。

    双坑村文化礼堂

    台风期间,双坑村避灾中心是位于村口处的祠堂,这里也是村里的文化礼堂。在修缮一新的文化礼堂,几条板凳拼成临时小床,方便面、饼干、矿泉水、生活用品等必需品摆放在桌上,储备充足。

    这时,一队人拿着手电从外面走进来。“今晚住在这里没问题吧?”虽然已经忙碌了大半天,但联村干部王宇川的脸上看不出疲惫。自9日中午开始,镇、村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就组建成一支防台小分队,兵分两路,实行“两班倒”,24小时保障服务。王宇川说,目前危旧房的人员已经全部转移出来,安置点里物资储备充足,群众情绪稳定,居民安全和日常生活基本能得到保障。

    而在一旁的小食堂里,村委会委员潘优巧与一同安置在此处的群众吃着说着笑着。“这几个阿婆是我们下午劝进来的,还特地为她们烤了土豆……”大家围坐一起,一边品尝热腾腾的乡土美食,一边感受乡亲间的浓浓暖意。

    记者 施代伟 通讯员 林深

    鄞州区东吴镇童一村

    文化礼堂成村民临时的家

    “8月9日一整天,狂风大作,暴雨不停。整个晚上我都没睡好觉,到了第二天清晨,天都没亮,家里就开始进水了。正当我们不知道该咋办的时候,村干部来敲门了,告诉我们马上前往村里的文化礼堂躲避、休息。没想到啊,平日里的文化场所,这次竟然成了阿拉临时的家。”回忆起这次独特的防台经历,鄞州区东吴镇童一村的应大伯发出由衷的感慨:“文化礼堂派上大用场了。”

    据村干部介绍,8月10日清晨6点左右,强降雨带来的大水开始涌入村民家中,村干部上门疏散群众,大家纷纷前往文化礼堂躲避。

    “我们村的文化礼堂建在地势较高处,礼堂的空间也很宽阔。从10日早晨开始,村民们陆续来到礼堂。因为镇里和村里提前进行了相应的准备,每位村民都得到了一条席子、一床被褥,矿泉水、饼干、小蛋糕、八宝粥等可以保证村民的饮食。

    随着人数的增加,礼堂大厅已经被占满。村里立即把二楼的办公室、会议室全部清空,给村民腾出休息的空间。据村干部介绍,文化礼堂安置村民超过300人。

    8月11日,台风离去,大水也渐渐退去,村民们陆续从文化礼堂走出。村民应大伯告诉记者,在文化礼堂过了一夜,睡得很安稳,大家的情绪也都很稳定。

    “以前对文化礼堂的认识就是一个看演出的文化场所,这次台风来袭,大家一起在礼堂过了一夜,礼堂成了大家临时的家。”村干部告诉记者,村民离开时,将所有物件全部归置到一起,还把被褥叠好,展现了很好的个人素养。

    记者了解到,本次抗台期间,东吴镇共设置14个避灾安置点,其中,文化礼堂作为避灾安置点的有9个。

    记者 朱立奇 通讯员 顾鹏翔

    ■记者手记

    文化礼堂不仅是传播、弘扬民族文化的地方,更是在危急时刻传递爱心和正能量的地方。共患难,见真情,通过这次天灾,很多互不相识的人聚在了一起,大家对文化礼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危急时刻来临,这里就是广大群众共同的“家”。万众一心,方可排除万难,台风“利奇马”已经过去,转移到安置点的很多村民都返回了家中。文化礼堂度过的这一夜,会一直留在大家心中。守护互助,淳朴的民风会一直传递下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