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元慈善家”在劝募。通讯员供图 |
7月,2019宁波市“一元慈善家”活动正式推出。6个月,每月完成1-2项慈善任务,募得的善款将全部用于帮助困难儿童。第一个月下来,参与活动的孩子们不仅顺利完成打卡,还在“超额”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8月11日,记者对部分孩子及家长进行了采访。 首次劝募 尝到被拒绝的滋味 宁波市“一元慈善家”活动是宁波市慈善总会、宁波晚报联合推出的少年儿童公益实践主题活动。活动面向全市5-15岁少年儿童,让孩子们利用6个月的课余时间“打卡闯关”做公益。今年,共有来自30多所学校的150多名孩子参与。 7月是活动首月,“一元慈善家”领到的两项任务是,“垃圾分类”和“慈善劝募”。看似简单的任务,对很多孩子而言却是“第一次”:第一次自发组织慈善爱心活动,第一次开口请陌生人捐款。 今年,宁波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有不少孩子参加“一元慈善家”活动,他们冒着高温,自发组织了一次慈善捐赠。捐什么?自己喜欢的玩具、书籍,整理并打包后,统统送到宁波市慈善总会,由工作人员转交给有需要的困难儿童。 也有不少孩子独立作战,独自迈出街头募捐的第一步。王峻楷是镇安小学新四年级学生。任务启动后,被妈妈严女士送到银泰城做募捐。一开始,男孩也很犹豫,但最终克服心中胆怯,向陌生人介绍起宁波市慈善总会帮扶困难儿童的项目。 “第一次出街,向12人劝募,被三人拒绝了。”严女士说,当初就觉得这活动很好,因为孩子们“踮起脚”还是能完成的,而且过程中也会经历失败和挫折,能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也会让他们更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 据了解,王峻楷与其堂姐搭伴,目前已劝募37人,总金额高达1700多元。 痴迷“打卡” 行善养成日常习惯 “一元慈善家”活动中,也有不少年龄小的孩子,虽然对慈善、公益没有什么概念,但从行善中体会到了乐趣,感受到了成就感。 陈淑涵小朋友今年才念幼儿园大班,每逢周末都会被父母带到鼓楼步行街进行街头劝募。“虽然募得的钱不多,最高不过10元,但孩子的感触是很深的。”妈妈杨女士说,小朋友还特别喜欢垃圾分类的任务,每次都在家积攒了瓶子、箱子,到楼下去扔,还“指挥”大人该如何做好垃圾分类。 男孩胡越马上要上二年级,原本也不愿上街劝募,但在妈妈的鼓励下找到了感觉。第一次上街就在天一广场周边劝募30多人,迄今已向100多个陌生人劝募300多元。 胡越的妈妈董女士说,小家伙属于越挫越勇的性子,如今已十分痴迷这两项任务。“妈妈我们很久没上街了,今天一起去劝募吧。”胡越会主动跟妈妈要求去“打卡”,劝募的宣传单已成为他小书包里的常备“工具”。 垃圾分类助力慈善的任务也一样,胡越带着一股子执着劲儿。董女士说,儿子不光对家里的垃圾分类很积极,甚至还将目光投向训练场。原来,胡越每天都去参加羽毛球训练,训练场上的瓶瓶罐罐都成了他的目标,有一次竟带回17个瓶子。惹得教练直跺脚,觉得影响了训练。 “孩子们可能还小,还没法领会慈善的意义。”严女士说,在她看来,做慈善其实是在帮助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希望孩子也能懂得,做这些并非图他人感恩,而是求开心和快乐。 新闻多一点 “聚焦困难儿童”项目 据悉,截至今年7月中旬,我市困难儿童(困境、留守、家庭困难的流动儿童等)约有20000人,其中经民政部门登记的困境儿童、留守儿童近5000人。 今年,市慈善总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联合更多爱心企业和单位,实施“爱心鸟窝·新苗守护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为我市困难孩子提供居住环境改善、伤害保障、紧急救助、心理疏导、结对帮扶、社会融入等多方面服务,探索、建立起可持续发展、可供借鉴和推广的儿童关爱帮扶体系宁波模式。 孩子们6个月完成的慈善任务,所得善款将全部用于帮助困难儿童。所以,如果您在路上遇到佩戴着印有“宁波市慈善总会”劝募证的孩子,请多多支持和鼓励他们。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侯金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