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象山县康复医院五年艰苦创业

从零起步成为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主力平台

象山县康复医院大门。 受访者提供

患者在治疗室接受康复治疗。 受访者提供

    2014年8月,象山县康复医院在象山县丹东街道东塘山路85号成立。从零起步,经过五年艰苦创业,目前医院建筑面积达9000平方米,拥有床位130张,员工83名,业务覆盖肢体功能障碍康复、言语障碍康复、吞咽障碍康复、认知障碍康复和辅助器具适配等,已成为象山县开展残疾预防与康复服务的主力平台。

    该院院长高萍表示,象山县康复医院是宁波市康复医院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战略实施的成果,五年来医院逐步实现了从“残疾康复”向“预防残疾”的转变。

    成功康复案例不胜枚举

    五年前,宁波市康复医院之所以选择象山成立分院,是因为象山地处偏远,离宁波市区较远,老百姓康复治疗相对不便。几年来,正如初心所在,成功康复的案例不胜枚举,很多患者愁容满面地来笑容满面地走。

    两年前,一名48岁男子来到象山县康复医院骨科门诊,说是右脚踝意外扭伤后又疼又麻,在一次泡脚时还把右脚皮肤烫伤了。他先后到宁波、上海等地的大医院就医,还做了手术,但右脚踝疼痛、麻木症状依旧没有改善。

    经全面细致检查后,象山县康复医院专家发现该男子由于臀大肌严重萎缩,导致两条腿左右力量不均衡,引起右踝关节多次扭伤。在医学上,这种情况叫“梨状肌综合征”,单纯靠手术无法根治,要通过康复训练增强核心肌群力量才能得到改善。在康复师的指导下,经过六周的康复训练,男子右脚疼痛、麻木的症状逐渐消失。

    今年年初,石浦60多岁的陈大伯发生脑梗,导致右侧肢体偏瘫,失去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行走要靠轮椅。经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陈大伯的肢体功能恢复很明显。一周后,右手已经能提起,会拿衣服、脸盆等大件物体;一个半月后,可以扔掉拐杖走路;两个多月后,恢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像上厕所、穿衣服、洗澡、吃饭都没有问题。出院时,陈大伯已不需要轮椅,也不需要家人搀扶,自己“大步流星”走出医院。

    前段时间,儿童康复科来了一个一周岁的“脑瘫”儿,右手痉挛,右脚不灵活,放到垫子上也不会爬,检查显示肢体肌张力很高。按照康复计划,治疗师邱立坤每天给孩子做肢体按摩,训练肌肉力量。一个月后,孩子右手痉挛的状态改善很多,肌张力也下降了。目前,孩子已经能爬行了,接下来还要进行站立等训练。

    截至目前,象山县康复医院门诊21532人次,收住功能障碍病人1280人次,服务残疾人5159人次。

    成功背后离不开敬业的团队

    象山县康复医院的领头人是两位军转干部:院长高萍和副院长王伟华。党员的使命,让他们在不惑之年选择来到象山开疆拓土,凭借一腔热情,为残疾人建起温暖的康复之家。

    一直以来,高萍就是一个敢打敢拼的角色。2000年7月,她转业来到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在接触基层时,善于观察的她发现有些残疾本可以避免,比如像车祸、脑卒中后留下的后遗症。于是,她在康复中心率先搞起了医疗康复,使医疗康复从无到有,慢慢发展到细分为神经、骨、儿童、重症康复等多个科室,高萍称得上是我市残疾人医疗康复的拓荒者。

    来到象山后,从医院装修到物色人才、办理证照、选择器械、培训员工等,她都亲力亲为。当年8月,象山县康复医院顺利开业。一晃五年过去,她以医院为家,吃住在医院累计1300多天,孜孜不倦地为残疾预防和康复事业担当奉献。

    副院长王伟华也是一名军转干部,1997年转业到宁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面对“不看好”的安置单位,他放下身段,像“螺丝钉”一样铆在岗位,沉在一线,从锉石膏制作假肢和支具模型开始,推动假肢、助视器、助听器、矫形器等工程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和功能障碍患者。2016年初,组织安排他到象山县康复医院负责行政和业务管理工作,他二话不说,带着铺盖就上岗,在基层一线勤勉尽责。

    在两位领头人背后,活跃着一群年轻员工,他们中既有中流砥柱的如秦乾统、陈俊华、刘涛、张丽丽、周文宗等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也有刚离开院校的年轻人。高萍表示,医院的发展,离不开这支敬业的团队,是这支团队成就了象山县康复医院。

    这里的医患关系像亲人

    到康复医院的多半是功能障碍患者,他们或存在肢体障碍,或存在言语认知障碍,顾虑多、心事很重。

    “学会如何与患者相处,是我们的必修课。”2001年就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治疗部主任刘涛深有体会地说。

    医护与患者不仅仅是“医患”关系,更像是朋友、亲人关系。他们与病人一起生活,少则一个月,多则大半年。

    为舒缓患者压力,医院还专门开辟了医患沟通室和患者活动室,包括正副两位院长在内的康复团队与患者促膝谈心、互动娱乐是常有的场景。

    护士长陈丹妮说:“春节、端午等节日是我们与患者交流最多的时候,我们一起创作节目,一起引吭高歌,就像一家人。”

    康复治疗强调患者主动参与,与患者交朋友,改善心境,是康复的治疗手段之一。

    康复治疗不同于临床治疗

    来到象山县康复医院,发现这里跟其他医院有所不同,没有宽敞的注射室和“高大上”的各种检查,却多了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吞咽治疗室、沟通交流室和文化娱乐室等治疗设施。

    “康复治疗不同于临床治疗,有自己的特色,在治疗手段上,我们医院的治疗团队可花费了不少心思。” 高萍介绍说,比如在医院的颈肩腰腿痛中心,理疗、牵引、手术等常见治疗技术用得很少,而针刀疗法、悬吊治疗技术、筋膜释放技术、肌内效贴扎技术等用得比较多,很多技术之前闻所未闻。

    据高萍介绍,康复治疗更着眼于从整体角度施策,很多久治不愈的疼痛和病变,康复医学认为起因在于缺少锻炼的深层肌群和小肌群,治疗核心是激活“休眠”和“失活”的肌群,治疗效果已得到证实。

    康复是预防残疾的最后防线

    康复是阻挡疾病和事故后患者致残的最后一道防线。王伟华介绍说,象山县康复医院主要针对脑卒中、颅脑损伤、烧伤、骨关节损伤与病变、脊髓损伤、脑瘫、肿瘤等疾病和事故后的肢体、言语、吞咽、认知障碍的康复治疗,初衷是发挥好预防残疾的“守门人”作用。

    为提高业务能力,该院分批外派医技人员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宁波市康复医院等上级医院进修,引进和消化最新现代康复技术,康复治疗质量和效果提高明显。

    近几年,象山县康复医院还在当地连续承办康复论坛,吸引各医院医技人员、残疾人工作者和热心志愿者参加,传播康复理念、传授和交流康复技术,影响面和辐射力越来越强。目前,该院计划着手建设社区康复示范站,探索建设三级康复服务体系和康复进家庭的新路径。

    五年来,该院定期组织健康讲座和社区义诊康复服务210多次,足迹遍及象山全县18个乡镇街道,深受居民欢迎。        记者  贺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