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宁波老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6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俞南道: 艺海跋涉平生趣

    舞台上一幕幕精彩绝伦的戏剧作品,总离不开台下默默付出的编剧们,他们构思、编排,才有了累累硕果。在舟山群岛中部的岱山岛上,有一位国家三级编剧,他自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至今已四十余年,先后创作了大戏剧本八个,小戏、小品和曲艺作品三十余个。这些作品大多在地、市、省文艺汇演中获奖,并在各类文艺刊物上发表。

    儿时自制乐器 兜兜转转入戏行

    回忆年轻时,俞南道只对器乐演奏略有所长,对于艺术创作,实属一窍不通,却不料阴差阳错之中开始艺术作品创作。

    俞南道读完初中后,被迫辍学还乡。由于生性好动,便自制二胡、笛子,后在堂叔的悉心传授下,渐谙二胡演奏之艺。应征入伍的五年内,也因为音乐特长,常常被抽去营、团、师各级战士演出队。

    退伍后回乡一度从事机械手工作。适逢当时大演革命样板戏,又被县军管会抽去岱山县文宣队为排演样板戏拉京胡。1972年,好不容易盼到了正式分配,到县粮食局当秘书,这个岗位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实属美差。

    但命运自有安排。27岁那年,当地组织部门任命俞南道为岱山县文化馆馆长。当文化馆馆长,光会拉一把破二胡怕是不行了。因为地、省两级每两年都有一次业务和专业会演,没有创作的节目拿什么会演呢?这逼使他拿起了手中的笔,与戏剧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部剧偶获全国大奖 也捧红了当红演员

    每年县里的专业、业余剧团参加汇演,都等着“米”下锅。于是每当春节过后,俞南道就带着创作团队下基层,他知道呆在家里永远没有素材找上门,所以深入生活,挖掘本地传统艺术因素才是关键。

    获得全国性奖项的《终身大事》1981年创作结束,首演一炮而红。该剧反映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渔业为主题的一个故事。当时渔业生产作业单一,捕捞过度,导致海洋资源严重萎缩。为了发展渔业,渔民们的后代开始发展养殖业。于是创作团队深入县里一家对虾养殖基地,通过了解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人事、思想、观念、技术和爱情纠葛,逐步构思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部剧从这对兄弟的身上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热点:是艰苦创业,还是“子承父业”?“有矛盾的戏才有看点,矛盾正是写戏的重中之重”。这部剧与其他描写渔村壮丽风光的剧本不同,主题独特鲜明。经省文化厅审定,七场现代越剧《终身大事》作为全国调演的首场演出,喜获一等奖。次年,该剧被中国文联和国家文化部共同评选为全国优秀剧目。这部剧的女主角正是后来的著名越剧演员、影视演员何赛飞,当时她还是岱山县越剧团艺训班的一名学员,这是她正式演出的第一部戏,可谓是一举成名。

    另外一部名为《豆腐郎》的戏也让俞南道记忆尤深,这是反映农村赌博危害性的故事,到农村各地演出场场爆满,非常具有教育意义。

    俞南道先后出版了《柳荫婆娑》和《春柳依依》两本作品集。之所以取名“柳荫”,是因为俞南道认为自己写的戏就像柳树一般婆娑成荫,绿色稀疏,成不了参天大树,也乃一份自知和低调。

    书中自有黄金屋 素材不愁无处来

    俞南道没有上过任何专业戏曲学校,写戏全靠自己勤奋。编剧就如同是故事世界里的探索者和发现者。“你设计的人物他有他的性格,所以编剧要尊重你的剧中人,需要去阅读大量边边角角的史料,去找到大量关于那个时代人的生活描述,他吃什么?他穿什么?他说的语言特点?设计的情节既要符合故事背景更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俞南道说。

    俞南道特别喜欢看书,特别是文史方面。《史记》、《三言两拍》、《资治通鉴》。牵涉到一些古装戏,《资治通鉴》里有许多皇室规矩可以参考借鉴。

    一般来说,一部大戏花两个月就可以写好,但是构思却需要很长时间。俞南道认为写好小戏难度有时候比大戏还要高,在最简短的篇幅中体现出精华。如《进山》、《擦皮鞋》、《晚钟声声》等经典小戏。

    其中《进山》影响范围最广。俞南道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短故事之后续写了情节。故事讲述的20世纪末,一个扶贫调查组来到大山深处,组里的一位老同志曾在战争年代负伤,被这里的一位刘大娘救留养伤……通过一组时空穿越,反映反腐倡廉的深刻主题和人情碰撞。

    为妻子顶夜班 好素材巧笔生花

    1991年,俞南道被分配到舟山越剧团当团长,带队去演出,熬夜是家常便饭,大卡车装200个箱子,到演出现场忙着装台、拆台。有时候整夜都不休息。原本在部队施工时就落下了严重的腰伤,考虑到身体原因和家庭原因,近50岁的俞南道辞去团长职务,来到了北仑。然而他依旧热爱写作,凡有素材,就会开始着手创作。

    俞南道于1994年到北仑区房地产管理处工作直到退休,妻子也调到北仑区博物馆工作。

    博物馆每夜需轮流值班。有一晚,俞南道替妻子值班,看到楼梯旁有几张废纸,有一幅书法作品露出一个角,喜欢书法的俞南道定眼睛一看是馆名,题辞的作者是当地的一把手。因违纪下台,其题辞也自然被废弃。对此情景,俞南道浮想联翩,这一夜他睡不着了。灵感如泉,一个小品《晚钟声声》就构思完成。

    “小小的故事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它把一个人生的哲理演绎得入木三分。”俞南道说道。

    边写戏边流泪 被真情所打动

    说起写戏,俞南道习惯一个人走在海边沙滩, 一边走一边思考,一走就是一两个小时。白天不写稿,到了晚上,全部细节都想清楚了,打开四盏日光灯,冲一壶豆浆,然后开始写稿,思绪断了,抽上一支香烟,想通了继续写。写到第二天天亮大致就完成了。

    俞南道在写一部大戏《荷花塘》时,入戏太深,边写边流泪。《荷花塘》讲述一对讨饭的母女流浪到一个老光棍家门口,母亲饥寒交迫,忽然死去,忠厚善良的老光棍将其收尸埋葬,并收养了幼女。数年之后,幼女变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周边的乡亲们都说老光棍该享艳福了。这位姑娘跟一位种瓜的小伙子产生了感情,于是决定私奔,可跑到母亲坟前她停住了,决定牺牲爱情回去报恩。老光棍被感动了,终于从后悔中超脱出来,将姑娘认作女儿,小伙子也成了他的女婿。

    艺海跋涉平生趣,叠叠废稿步步程。写戏写了四十多年,俞南道有了许多回忆和感慨,在古稀之年写了一本《戏道慢悟》。这是他对戏剧创作全过程的切身感悟和经验之谈,也是留给后辈青年同行的借鉴之礼。写戏是清苦的,更是伤神的,但却是“黄连树下喝咖啡——苦中有甜”。用俞南道自己的话说,“甜的倒不是几个奖项,而是在每一个作品演出成功,听到观众掌声时,似有一个农民喜获丰收的欣慰,和一个母亲产后听到孩子第一声啼哭时的喜悦。记者 徐丽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