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米孝德长廊是历山村文化礼堂的特色空间。张川 摄 |
|
张川在虞舜纪念馆为参观者讲解。 张鸿 摄 |
文化礼堂,以文化为底色。宁绍大地承四明余脉,延七千年文明,多有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村落,当文化礼堂建设启动时,丰富的人文线索被迅速串联。余姚低塘街道历山村文化礼堂就是这样一处所在。 论年代久远,历山村的省级“非遗”虞舜传说名列前茅,晋人一句“舜耕历山”,将姚北与中华文明始祖牵连在一起。论信仰自觉,1929年成立的中共历山支部是余姚最早成立的五个党支部之一,走出仁人志士无数。 史料陈列来自村民“共建” 年轻的张川是历山村文化礼堂管理员。从筹建文化礼堂的那天起,他就与村里的老人套近乎,到处听故事。呈现在文化礼堂百米孝德长廊里的红色故事,不少就出自村民之口。 有一次,张川在礼堂参与编写“张氏家谱”,有一个自称“张依侄子”的人从上海辗转联系上他。张川得知,张依原名月娥,原籍历山村南河头。1937年,16岁的张依在当时历山“救亡学术研究会”主任陈坤生指导下,经常去“蚂蚁图书室”看书,从而走上革命道路。 关于“蚂蚁图书室”的资料不多,张川听张依亲口讲述才知道,这是当年历山地下党组织建立的一个秘密图书室,藏书基本上都是红色革命进步书籍。图书室以“蚂蚁”命名,不仅是因为小而隐蔽,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取蚂蚁“坚持不懈、埋头苦干、团结一致”的精神,以此来启发和鼓励进步人士走向革命道路。2013年5月,时年91岁的张依向历山村文化礼堂捐赠5万元复建“蚂蚁图书室”和“党史村史室”。 “五星级公园”由村民共享 夏日午后,村民徐汉国和朋友们在孝德长廊对面的亭子里纳凉、聊天。“这里就是我家的后花园,这可是‘五星级的公园’。”徐汉国的一句话,让大家笑了起来。 历山村文化礼堂是省五星级文化礼堂,是由原来的村公园改造而成的,建设时将附近的文化宫也纳入范围。 村公园离村民家都不太远,是村民散步的聚集地。在原来的基础上,村里出钱新建了欢乐大舞台、孝德长廊等附加空间。欢乐大舞台临于水上,不占绿地。孝德长廊则是历山村文化礼堂的特色场景,所有内容刻印在长廊顶部,晨练或纳凉的群众坐下抬头就可轻松阅读。其他的室内空间如文化礼堂家园馆、孝德讲堂、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则进入文化宫,规划紧凑而有序。 其实,历山村文化礼堂可看之处还在于两个特色馆——“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虞舜纪念馆和2017年新建的农耕文化展示馆。 历山村地处姚北海滨。晋代周处《风土记》载,“舜东夷之人,生于姚丘,耕于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这个“舜耕历山”,将历山与中华始祖联系在了一起。 虞舜纪念馆里,张川细心搜集整理的史料和考古出土遗物并排陈列,“我们今天纪念舜帝,更多是取其德、孝的文化面向,在诸多传说中,特别突出他孝敬父母、孝感动天的故事。”作为讲解志愿者,张川经常会在这里接待各地“少年团”,为参观者讲述古老传说。 底色丰厚,村民“共荣” 因为村民认同度高,这些年历山村文化礼堂各项工作开展都很顺利。2017年,村里规划建设文化礼堂第二期扩建工程,投入资金100多万元,新建“农耕文化展示馆”,向村民征集老农具。许多人慷慨捐赠,当下已很少见的蓑衣、倒笼、木砻等,都来自普通村民家庭。 张川还征集到一辆落有同治年款的八角农具风车,提供者原是一位农民,后有一名村民看到,一眼认出是他爷爷家“恒记店铺”的物什,因为上面有店铺标记。 随着文化礼堂工作不断深入,村民崇德向善,矛盾纠纷逐渐减少,好人好事逐渐增多。72岁的老党员周松康一天几乎都在文化礼堂里度过,没事儿就帮着扫扫地。周松康告诉记者,文化礼堂的戏曲艺术团、青年村歌队、舞蹈队、腰鼓队、门球队、乒乓球队晚上都在这里活动,有时还要“抢地盘”。“把这里打理好,大家都开心,村里的凝聚力也强了。”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8万人次到历山村文化礼堂参观学习。接下来历山村文化礼堂还将扩建第三期工程,预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新建多功能大礼堂,预计明年春季可投入使用。 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