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文化礼堂的志愿者 |
|
说事长廊 |
走进云龙镇陈黄村文化礼堂,玲珑的庭院,典雅的建筑风格,体现着江南水乡的古色古香。一楼墙上陈列着陈黄村的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历史遗存、发展回望、美好家园五部分内容;楼上的图书室、春泥活动室、乒乓俱乐部、党员说事厅一应俱全。 陈黄村文化礼堂于2018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现在已成为村民们最爱去的地方。云龙镇陈黄村党支部书记叶剑飞说:“文化礼堂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文体生活,发挥了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已成为承载乡愁、展现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庄客厅’‘精神家园’,住在陈黄村的村民幸福指数很高。” A.一抹骄傲的“志愿红” 与其他村的文化礼堂有些不同,陈黄村文化礼堂是“多功能”的。“一楼设有一站式喜事厅、值班室、颐乐堂、厨房,主要偏向便民养老方面;二楼设有陈黄讲堂、德馨书室、志愿者服务站,更多的偏向于文化素养、奉献意识、精神方面的提升;三楼设有村民说事厅、乒乓俱乐部、妇女之家、春泥活动室、健身房等。”叶剑飞说,“此外,这个礼堂还是喜事堂,这里办婚事十分实惠,可容纳40桌酒席,场地宽敞,这里办婚事十分实惠,老百姓也很支持。” 陈黄村文化礼堂由一名专职管理员和若干志愿者共同管理,专职管理员总体统筹,志愿者们负责日常的值班管理。去年,陈黄村与银行合作,设立“时间银行”。文化礼堂也因此成为陈黄村的志愿服务站、乡风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运用“时间银行”信用卡,志愿者可以“存储”自己的志愿活动服务时间。志愿服务时间的积分可兑换实物,也可积存下来,换取其他志愿者的服务。由此,村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被激发出来,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礼堂的村民自管自治。因此,在陈黄村,每天可以看到村民自觉自发承担起村里环境清扫、上下班高峰期开展交通引导等。 57岁的余通娣是村志愿者中的一员,每天6点到7点,她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自己所负责的区域,做保洁工作。余通娣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不仅“助人”,亦是“益己”。 50岁的金阿姨也是志愿者,她认为所有志愿者都是发自内心的爱家爱村庄,而这种爱会在村民之间不断传递。“我无意间录下一个村民为村里的长廊擦灰尘的场景,我问他‘为什么来’,他说‘应该的,大家来休息的地方干净一点更好’。是啊!把村里当成自己的家,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干净、漂亮而又温暖呢?” 人人参与村里建设,“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者精神在文化礼堂里因此生根发芽,增添一抹“志愿红”。“以文化礼堂为阵地,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也传播文明乡风,凝聚人心净化风气,让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叶剑飞说,“这是大家用爱心和汗水,架起文化礼堂的精神脊梁,促使文化礼堂向礼堂文化转变。” B.龙舟唤醒乡土记忆 夜幕下的陈黄村文化礼堂也非常热闹。灯光映照下的室内外场地,篮球、龙舟、乒乓球、台球、健身……热闹程度堪比大城市里的体育公园。村民们离开牌桌走向礼堂,挥洒汗水与激情,聊天内容从原先的麻将、扑克变成如何更好地运动和保持身体健康。文化礼堂融入体育元素,犹如一股清风,让这座一度沉寂的村庄,旧貌换新颜。 作为“中国龙舟文化之乡”的鄞州云龙已有2000多年的竞渡历史,每年端午节,龙舟赛是必备比赛项目,且龙舟运动也正在向全民化、常态化发展,陈黄村也不例外,有一支26名队员组成的龙舟队。 44岁的黄利明是龙舟队的队员,每周一至周五傍晚5点,他会准时来到文化礼堂进行两个小时集训。 “每天都练,下雨也不间断,一天不碰就浑身痒。”40岁的张继业说,“最初是抱着锻炼身体的想法,现在是真的喜欢。参加龙舟比赛的时候,团队整体协作的那种精气神会让人觉得,坚持一项体育运动、热爱生活的状态真好。” 张继业的儿子今年16岁,暑假的时候他上船试了一把,就喜欢上了,父子俩现在有了共同爱好,每晚一起训练一起健身,商讨比赛技巧。 陈黄村妇女主任吴波云说,文化礼堂是乡村文明的“孵化器”,也是村民守望乡愁的“留声机”。自从文化礼堂有了龙舟运动,村里的老人都开始重温起儿时的记忆,孩子们也了解并喜欢上了龙舟文化。“在文化礼堂建设中,我们注重挖掘和传承农村优秀文化资源,使民俗文化在文化礼堂得以展现和复活,并重新回到生活中,感受着传统文化久远的芳香,这样的文化礼堂大家都爱去。” 吴波云说。 C.这里还是 村民说事地 紧挨着文化礼堂的篮球场,有一条500米长的“说事长廊”。在陈黄村村民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有矛盾就拉上叶剑飞,去“说事长廊”走一走。一趟走完,小矛盾都能当场解决。 叶剑飞习惯在晚饭后坐在村里的桥头上听村民说事,这一习惯已坚持了十多年。自从周边栽满树木、充满鸟语花香的“说事长廊”造好后,村民们饭后闲暇都爱聚集在这里。张家长李家短,婆媳关系、兄嫂矛盾,大家都习惯在长廊里边散步边倾诉。叶剑飞也自然将“说事阵地”移到了长廊内。 记者采访的当日,有村民来向叶剑飞反映问题。 “叶书记,有一户人家饲养大型犬,每次我们看到都有点害怕,对这样的大型犬,村里有没有管制措施?” “我们排查过,目前村里有100多只犬,部分证件不齐全,其实养犬问题村里早就在考虑了,下一步会有整治行动,肯定会把问题解决,放心好了。”对村民担忧的问题,叶剑飞作出解答。 叶剑飞认为,谁家的屋檐都有滴水的时候,只要把道理说透讲明,看似不可调节的矛盾,其实都是小事。在上周五,一户村民因拆迁分房问题发生纠纷。叶剑飞知道后,拉着父女两人在长廊里走了2个小时,说了2个小时,让双方面对面敞开心扉,下一步他还将继续做调解工作。 据介绍,自“说事长廊”设立后,每月接待村民说事近10次,已调解化解各类矛盾百余次。依靠“说事长廊”基本上做到了“小事不出村”的基层自治。如今,在陈黄村“有事好商量”已成为村民的共识。叶剑飞对此深有体会:“‘说事长廊’充分利用了文化礼堂的多重功能,发挥议事、宣传等作用,提升了村一级组织治理,让党建与村民自治相互补,并挖掘出村民教育、管理的能动性。”记者 吴丹娜 通讯员 鲍丹萍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