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华宗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总是伴随象山石浦海水咸咸的味道、海浪的击打声,以及家父常提起的当年先祖纪子庚的辉煌历程。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昔日的纪家大院已经显得颓老沧桑,但却不妨碍我从小对玩伴炫耀我是豪门望族的后代,“从福建迁居而来,经商致富却富而不奢,乐善好施”,有关先祖纪子庚的故事,便是我小时候最自豪的谈资。 先祖纪子庚生于1865年,名传长,祖籍福建同安(今厦门市同安区),于1933年过世。现在我们重新提起纪子庚.大家熟知的便是在石浦镇汝溪自然村村口的纪子庚先生墓,现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碑是当年蔡元培先生书写的,墓志铭是马叙伦先生所作,他的一生便是这样辉煌而荣耀地结束。他的事迹与义举在象山石浦一带广为流传,至今,和我们同辈的人还能讲出他当年的事迹。 因为隔辈,我小时候并未见过先祖纪子庚,只能从老一辈口口相传的记忆以及留存下来的一些老照片中找寻到先祖的影子。现在我也老了,也会和我的孙辈们说起先祖纪子庚,就像当年我的祖父对我说起的一样,每每讲起这个,我就仿佛重回年幼时光,被一股闽商义秉天下的自豪感包围。 其实我的这位先祖年幼的日子极为艰辛,在他幼小时就失去了父亲,母子相依为命,经常有上顿没下顿,温饱都很难保全。小小的他就在如此逆境里立誓“决不能将饥寒的忧虑留给母亲”,于是就开始做走街串巷、挑鲜篮担(卖鱼货)的小贩生意。也许,正是幼年的艰辛造就了他大慈大爱的情怀。 从卖鱼货开始,不畏狂风暴雨,不避酷暑严寒,一个孩子硬生生地扛起了家庭的责任。不欺瞒,不缺斤少两,更不肆意要价,通过这样薄利多销的辛苦贩售,竟不知不觉地树立起了他的口碑,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据爷爷说,先祖纪子庚的发家源于当时大家都头疼的鲨鱼.他把鲨鱼进行分解制作售卖,鱼皮制作成皮革,鱼骨和鱼翅制作成高档菜肴,内脏熬制成油,其他部分制作成肥料,分解利用,变废为宝。不但为渔民解决了难题,更使家境日渐殷实。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28岁的他就有了数万银元的积蓄。进而他买房置地,在石浦延昌营房街建造仓栈、管理用房以及花园住宅等200余间(纪家大院),通过官方政府注册,正式创办纪协顺官行,开启了真正辉煌的闽商之路。 纪协顺官行经营范围很广,分设了南北货店,有碗行、树行、海鲜行、米行、杂货行等,几乎涌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在如今看来,很有电视里那些世家大商的风貌。那时的交通,主要还是依靠海上船运,先祖让掌柜伙计们满载货物,分批销售,再装上当地的货物,同程售卖。30多年来,纪协顺官行一直秉承诚信经营、品质优先以及慈善为怀的理念,成为闽浙乃至东北的一个知名商行,订货购货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随着家业的增大、财富的增多,先祖纪子庚依然严格要求自己布衣素食,但对别人却豪爽大方。他是真的以助人为乐事、常事,但凡乡里有修桥铺路、集资办学,他总是领头捐助。他和福建老乡一起办仁济堂,只为无钱就医的老乡,还出资养活被抛弃的孩童,并给他们安排活计。 从我听到有关先祖的故事里,总是被人用“活菩萨”“大善人”这样的代号来称呼他,当年很多石浦人都受过他的恩惠,我想这也是乡亲对我们家特别尊重的原因吧。有关他的善举,被记录在了县志以及各大报道资料上,更是刻在了人们的心中,流传于后人。 值得一提是先祖做的两件大事:一是东门灯塔。1915年,为了石浦航道安全,由纪家出资,任氏二兄弟监管,完成东门灯塔建设项目。他还出资建设完成五里桥、三湾路廊、沙塘湾山路等工程。二是为著名爱国人士蔡元培、马叙伦提供避难场所。1927年北伐战争期间,蔡元培、马叙伦两先生因为策动北洋政府浙江省长夏超独立失败,遭军阀孙传芳通缉,由北大学生励乃骥护送至象山避难。励乃骥是纪家亲戚,后来将蔡、马两先生带到纪家避难,受到先祖纪子庚的热情接待,安置在后花园客厅。后来又安排船只送蔡、马两先生去福建。1927年1月17日下午,先祖专门备船两艘,一艘蔡、马两先生乘坐,由纪家亲信周和贵掌舵,另一艘安排了几名本地青年护送。先祖给他们俩备足路资,并带上鱼翅等高档干货。次年,蔡、马两先生乘坐陈嘉庚先生赠送的渔轮来纪家致谢。 我希望像先祖纪子庚那样重情至诚、回馈桑梓、大慈大爱的闽商精神和情怀能得以流传,这是为商之道,更是为人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