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潘老,魂兮归来!

潘天寿铜像 落成于西子湖畔

伫立在浙江美术馆西广场的潘天寿铜像。

    日前,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雕塑的潘天寿铜像永久地伫立在浙江美术馆西广场,留在了西子湖畔。杭州,作为潘天寿先生生活工作多年的所在,也是其归葬之地。如今,依托这件铜像,潘天寿先生面朝西湖,背依万松岭,以有形的身姿为诗意湖山再度添加了富有生命力的写意一笔。

    “我觉得潘天寿先生身上最了不起的精神就是‘国之大者’。”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潘天寿铜像落成仪式上的归纳,“将潘天寿铜像捐赠给浙江美术馆是潘老‘魂兮归来’。”此言得到了在场嘉宾的一致共鸣。潘天寿的儿子潘公凯表示:“潘天寿铜像形神兼备地表现了潘天寿的精神风范,堪称雕塑家吴为山的代表作之一。”

    潘公凯:铜像形神兼备地表现了潘天寿的精神风范

    这是一幅怎样的雕塑作品?为什么有如此震撼人心的魅力?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人士。

    潘天寿之子、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透露,2006年,杭州相关领导建议,把画家潘天寿和黄宾虹的墓都迁到余杭超山。为了让潘天寿与吴昌硕、黄宾虹等老先生百年之后在超山“再聚首”,他要为父亲铸造一尊铜像。

    “我希望把潘天寿的塑像做得比较生动,能够把老先生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但是,这个要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潘公凯说。后来,潘公凯在中国美术馆的展览上偶然看到几座吴为山雕塑的文化名人像,以及其个展之后,认为吴为山的雕塑风格正是自己想要的。“他的雕塑风格是一种大写意的语言,显得很空灵,形态、姿势特别生动。”

    于是潘公凯找到了雕塑家吴为山,吴为山创作热情高涨,仅仅一个星期便为这位中国画大师打造好了这尊铜像。

    潘公凯表示,潘天寿铜像的创作难度很大,潘天寿的存世照片非常有限,比较清晰的都是正面照,侧面或者半侧面的很少。而吴为山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大刀阔斧,速度极快。这种写意性的雕塑对形体把握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眼、手、心的一致性。同时,还需要雕塑家对于表现对象的文化特色、性格特点有深切的理解能力和独特的表现力。

    吴为山:于沉静中透射出使命担当

    潘天寿(1897-1971),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曾任国立艺专教授、校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等职。为20世纪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和理论家,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奠基者。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是20世纪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一座高峰。

    2017年,适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文化部、中国文联和浙江省政府联合主办“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以梳理潘天寿先生的艺术、文化、教育贡献,突显其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

    这场盛况空前的展览中,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吴为山先生创作的潘天寿铜像在展览期间静置于展厅入口之处,作为整个展览的开端,以雕塑的无言魅力营建起一个精神时空,开启今人与巨匠的对话之路,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吴为山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生命题,创作了“孔子”“庄子”等大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雕塑作品。

    谈到创作潘天寿铜像的体会,吴为山在《雨后青山铁铸成——读潘天寿》一文中阐述,“中国画一代宗师潘天寿,在风起云涌的外部环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孕育了铁骨铮铮而又温厚敦实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气象浑穆、雅儒雄阔的艺术。”

    正是因为对潘天寿先生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吴为山雕塑的潘天寿铜像形神合一,完美传达出潘天寿先生内在的精神品质,于沉静中透射出“强其骨”的内在历史感和使命担当。

    记者从采访中获悉,吴为山雕塑的潘天寿铜像最初是为余杭超山而创作的,而2017年文化部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之际的展览展出的是铜像的翻版,这次捐赠浙江美术馆的也是该次创作的翻版。记者 陈晓旻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