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大讲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英瑾:
对人工智能抱谨慎乐观态度

徐英瑾

    智能手机、机器翻译、手机导航、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种争议,如人工智能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有专才没通才,会计算不会算计等。在上周举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说,人工智能的未来很难预测,历史上,人们对未来99.99%的预测后来都被证明是错的。在这一点上,徐英瑾的观点和马云比较接近,“对于人工智能热的哲学冷思考”这一课题明显是对当前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泼冷水,他说:“我对人工智能的前景抱谨慎乐观态度。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我的态度是谨慎的;但是在极为遥远的未来,我的态度是乐观的。”

    人物名片: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青年学者。曾在意大利和美国各进修一年,专长为人工智能哲学、知识论、认知科学哲学。著有《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新达尔文主义哲学基础探微》《语境建模》《认知成见》等。

    8月31日,徐英瑾做客宁波图书馆新馆“天一讲堂”,主讲了《对于人工智能热的哲学冷思考》。

    哲学横跨文科和理科

    人工智能研究需要哲学的参与

    哲学和人工智能,貌似隔得很远,其实不然。徐英瑾介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有个科学哲学与逻辑系,主要研究的就是科学与逻辑发展相关的哲学问题,“我就在这个系工作”。

    徐英瑾2004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时总想研究点什么”,偶然读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哲学》,编著该书的玛格丽特·博登是英国的一个跨学科人才,同时在人工智能、心理学,甚至在生物学方面都很有建树。该书是一本论文集,多个学科的学者从人工智能和哲学角度讨论两者之间的思想交换问题。“其中有些论文我乍一看还不是很懂,因为含有很多理工科的内容,但觉得特别酷,给我指明了未来学术研究的方向。其实我研究人工智能哲学的时候,阿尔法狗还没有诞生,人工智能也没像今天这么热门。”

    徐英瑾说,一个好的哲学家,喜欢关心很多事情,“是一个跨学科人才”。比如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他是学医出身,其著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修辞学》……涉及哲学、物理学、心理学、天文学、植物学、语言学、逻辑学等,把不同的学科融会贯通。“哲学在原则上就是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大家如果把哲学看成文科,那是一个误解。哲学应该是游离于文理二元对立之外的,它想文就文,想理就理,可以自由变身,那才是哲学真正的形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工智能有一定的文科内容,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它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其实人工智能可以算是科学界内部的异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恰恰就是‘头脑风暴’般的哲学思辨的产物。”徐英瑾说。

    人工智能不是近年才火起来的

    它在历史上已几起几落

    人工智能这门学科诞生于1956年。徐英瑾介绍,那年夏天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达特茅斯会议。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驱车赴会,畅谈如何利用刚刚问世的计算机来实现人类智能的问题,洛克菲勒基金会为此次会议提供了7500美元的资助。在会议的筹备时期,数学博士约翰·麦卡锡建议学界以后就用“人工智能”一词来标识这个新兴的学术领域,与会者附议。麦卡锡也因此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参加会议的学者中,有四人在日后获得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学术奖——图灵奖(Turing Award)。这四人分别是闽斯基、纽艾尔、司马贺、麦卡锡。所以说,此次会议是名副其实的群英会。其中司马贺是Herbert Simon(常规的译名是“西蒙”)生前首肯的汉化译名,这一译名在我国计算机学界已通行多年。

    参加达特茅斯会议的虽无职业哲学家,但这次会议的哲学色彩浓郁。首先,与会者都喜欢讨论大问题,即如何在人类智能水平上实现机器智能,而不是研究如何用特定的算法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其次,与会者都喜欢讨论不同的子课题之间的关联,追求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案,这些子课题包括自然语言处理、人工神经元网络、计算理论以及机器的创造性等;最后,不同的学术见解在这次会议上自由碰撞,体现了高度的学术宽容度。让人欣慰的是,这些“哲学化特质”在美国日后的人工智能研究中也得到了保留。

    “很多人以为人工智能是这些年才火起来的,这是一个误解。从1956年至今,人工智能研究有很多年了,而且它在历史上已有几起几落多个阶段。每次都从研制一个很牛的机器开始,到最后发现没有像说的那么好。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就有一个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实际上就是人工智能计划,但到90年代初的时候,这个计划宣告失败,而且是由政府宣布失败的,之后日本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基本持‘佛系’态度。”徐英瑾认为,当年失败的原因是日本人给自己定了一个人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人脸识别技术不稳定,阿尔法狗只会下围棋

    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飞机驾驶已实现了大量的计算机化,但如果据此认为汽车也能够实现自动驾驶,那是缺乏哲学思维能力的表现。飞机是在三维空间的天上飞,腾挪和容错的空间很大;汽车基本是在地面的二维空间上驾驶,错一点就会出事,因为城市的网络过于密集,车和车、车和人之间距离很近。”

    “目前的人脸识别技术很不稳定,经常会犯一些让人震惊的错误。有实验表明,一个被训练得貌似很可靠的机器,让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识别乌龟,非常奇怪的是,95%的情况下它都能识别出乌龟,但仍然有很小的几率‘读’出了非乌龟,甚至把乌龟识别成了一把AK47冲锋枪。”

    “深度学习技术下的阿尔法狗只能下围棋,而不会下其他的棋。同样一个人类棋手,可以下很多种棋。这说明什么?人工智能机器只能做一件事情,而不具备对多件事情的统摄能力。那我们能研制出家政服务机器人吗?非常难。它要做的是洗菜、做菜、看护小孩、看护老人、整理书房,每一件都是很麻烦的事,牵涉到多个领域之间的综合调度能力,而这个能力是机器人根本做不到的。我认为人工智能能取代的工作是相当有限的。”

    徐英瑾从达特茅斯会议之后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一直讲到当今的人工智能热,从符号AI、神经元网络到深度学习的AI,从人工智能的计算负担、学习样本来源,到解决问题的领域的广度等,细致地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仍然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他说:“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抱谨慎乐观的态度。”

    徐英瑾荐书

    一、《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

    作者:徐英瑾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人工智能哲学是一门从哲学角度反思人工智能科学研究之前提的学术分支,本书是汉语哲学界目前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人工智能著作,涉及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问题、与人工智能相关的逻辑学与概率学问题、人工感知机制的设计与知觉哲学之间的关联,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设计与语言哲学之间的关联。全书76万字,有大量图表。

    二、《心灵导论》(修订版)

    作者:约翰·塞尔(美)

    译者:徐英瑾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荐理由:塞尔是美国著名的心灵哲学家,著述文字浅显却非常深刻,有一种化繁为简的神奇笔法。本书囊括了其处理心灵哲学多年的心得,尤其是对于意向性问题的处理,深度超过一般英美分析哲学的同行。阅读该书并不需要具有非常系统的哲学史知识。

    讲座预告:

    《苑中排比宴秋宵——花蕊夫人宫词中的四时嘉会》

    时间:9月7日(周六)14:00

    地点:宁波图书馆新馆一楼报告厅(鄞州区宁穿路2100号)

    主讲人:苏泓月,学者、作家。2016年度“中国好书”、第12届“文津图书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盗国》、传记小说《李叔同》、中国古代音乐名物考《古乐之美》、诗词校证《宣华录——花蕊夫人宫词中的晚唐五代》等。

    《父母怎么教,孩子更聪明》

    时间:9月8日(周日)14:00

    地点:宁波图书馆永丰馆三楼报告厅(海曙区永丰路135号)

    主讲人:黄碧蓉,中国儿童潜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委员,多年来潜心研究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潜能开发等领域,在儿童潜能开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成熟的经验,著有《2-8岁儿童潜能开发训练》(包括初级、中级、高级共三本)、《儿童专注力训练系统》等。

    本版撰稿 记者 俞素梅

    摄影 记者 周建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