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社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1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年轻社工爱上基层宣讲

收获一批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粉丝
有老伯塞给她两个热馒头

金添盛在工作中。 记者 陈烨 摄

    日前,年纪轻轻的金添盛捧回了“和天下”杯浙江省第三届社工好故事大赛特等奖。自打2016年成为基层宣讲员以来,这是她获得的最高规格的荣誉。

    她是一名90后,大学期间曾作为交换生到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学习两年;她是一名有着1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毕业后成为北仑区新碶街道玉兰社区的一名普通社工。

    有海外求学的经历,又是朝气蓬勃的年纪,为何愿意干家长里短的活儿?金添盛说,这是误打误撞下“撞”出的情怀。她享受社区工作带来的满足感,更享受一年五六十场基层宣讲中“刷”出的存在感。

    省里比赛讲述家国情怀 一举捧回特等奖

    及肩的长发,一身灰色服装,笑起来眉眼弯弯。昨天上午,记者在玉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的窗口见到了金添盛。这里的办公桌是她日常工作的其中一块阵地,信息采集、居民走访、矛盾调解、活动组织、垃圾分类劝导……琐碎又细致。

    另一块阵地遍布各个乡镇。她是新碶街道新青年宣讲团团长,也是北仑“蒲公英”宣讲团成员,走基层、下农村,谈自己的工作,讲社区的好人,说身边的故事,把正能量带给更多的人。

    上个月,“和天下”杯浙江省第三届社工好故事大赛进入选拔阶段,宁波各地区通过比赛最终报送了5名宣讲员,其中就有金添盛的名字。在诸暨初赛时,她与另一个城市的一名选手以并列第一的成绩进入总决赛。上周四,喜讯传来,她在17位选手中脱颖而出,将特等奖收入囊中。

    “2010年9月4日,是我重生的日子。那一天,祖国妈妈把我从新西兰地震废墟上救回来……”宣讲时长8分钟,金添盛用这样一句话打开了她的主题“社工路,家国情”,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自己长达6年的社工经历,以及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这次比赛筹备了一个多月,这份宣讲稿也打磨了一个多月。金添盛认真对待每一个讲台、每一次比赛,这两年也获得过大大小小诸多荣誉,比如她在北仑区举办的风尚故事会、“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讲比赛及微型党课中曾获一等奖,在去年宁波市“我最喜爱的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主题宣讲比赛中也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可没人知道,如今这个在讲台上无比自信的她,曾对“社工”这份职业产生过迷惘。

    误打误撞成了社区工作者 一次宣讲经历开启新世界

    2009年,金添盛考入杭州一所大学,其间以交换生的身份到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求学,学的是国际财务专业。毕业后有更多选择的她,为何会成为一名社工?

    “社工挺好的,工作稳定、离家近、事情少、工资高。”临毕业时,还未有明确职业规划的她得到了家人这样的提议。

    在国外两年,金添盛曾去新西兰旅游,不料遭遇地震,是中国驻当地大使馆向她伸出了援手。对祖国的感情和对家人的牵挂,让她对国外没有留恋。于是,她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

    可事实上,她入职后才发现,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离家近、工作稳定是没错,可第一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1860元。平日里,写的是信息、资料,聊的是家长里短,管的是邻里纠纷。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没有从这份工作中寻找到价值和意义。

    转折点在2016年11月。街道要举办一场宣讲会,机缘巧合下她也参与其中。从没有宣讲经验的她一头雾水,但也没有向别人取经,直到临上台还在拼命改稿。与别人正儿八经的宣讲“画风”不同,她俏皮活泼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通过她与“送粥奶奶”陈杏娣之间的一组对话,侧面讲述对方的大爱之举。也是那一次尝试,在街道、社区领导的支持下,她真正开启了宣讲之路。

    “基层宣讲讲的是优秀的人、正面的故事,听得多了、讲得多了、接触得多了,我开始觉得自己也变得有情怀,很有成就感。”

    而自从参与宣讲后,金添盛对社区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宣讲故事多从基层得来,她能把工作与宣讲结合,从中挖掘灵感,燃起热情。

    基层宣讲收获了一批 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粉丝”

    2017年,金添盛加入北仑“蒲公英”宣讲团后,参与基层宣讲工作更多了。她性格活泼开朗,社区工作做得久了,也懂得与老年人打交道,因此更喜欢到乡镇、农村去宣讲。

    面对一些党龄比她年纪都大的“前辈”,她不但不胆怯,反而更加自信。“他们很认真,早上8点开始宣讲,通常7点半就全部到位了。不管你讲得好不好,他们都会鼓掌,这让我觉得很有信心。”

    柴桥、白峰、梅山……这两年,金添盛跟农村的大爷大妈混成了熟面孔。作为农村宣讲年龄最小的成员,老人们喜欢她讲城里的故事,喜欢她将身边的人和事娓娓道来。

    为此,她也收获了一批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粉丝”。曾有老人塞给她两个西瓜后蹬上三轮车就跑,害她一手抱着一个西瓜在后面追半天;还有一个老伯担心她一早来宣讲没吃早饭,衣服里捂着两个热腾腾的馒头,硬是要给她……

    一年平均五六十场的宣讲,自成一派的风格,让金添盛在圈子里小有名气。讲故事、写文稿,她信手拈来,可也有遭遇卡壳的时候,比如主题鲜明有高度的微型党课,这类宣讲要找角度、谈认识、讲见解。

    “有时候得反复修改稿子,不停地训练,花的力气相对要更大。”她告诉记者,从思路成型,到写稿、改稿、成稿、背稿,最长一次准备了一个多月。甚至有一次,当两岁儿子因哮喘住院时,她还深夜趴在护士台前逐字逐句地琢磨稿子。

    一边是社区工作,一边是基层宣讲,这几年来,金添盛把这两块工作平衡在一个天平上。“小金为人热情,也很踏实,在我们这样的国际化社区里也能如鱼得水。”玉兰社区主任邬晓红对她的评价很高。

    她坦言,金添盛有海外求学经历,知道如何与外籍友人更好地沟通,也常常能为社区工作或文化活动出谋划策,贡献了很多可行的点子。“社区工作需要用心,更需要创新,她在这一方面很有自己的想法。再则,她在基层宣讲方面有天分,我们自然也十分支持。”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陈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