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月饼圆,节筵都做一天延。城东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闹画船”,这是《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中对老底子宁波人过中秋的描述。 “八月中秋月饼圆” 过中秋一定要吃月饼吗? 中秋月饼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当有人热情地把它递到你面前,你嘴角挤出的笑容透露的很有可能是抗拒;可如果真的过一个没有月饼的中秋,你或许又会有些失落。 其实,对于宁波人来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月饼都不是中秋的必选项。 在宁海,人们习惯“八月十六吃烊糕”。所谓“烊糕”,是把浸过的米和黄豆用石磨磨出来再蒸。 在镇海,人们会吃“新米蜂糕”,也就是“水溻糕”,由米粉蒸制而成。除了自家吃,还要盖上红印,“四亲八眷都送遍”。 在北仑,中秋吃甜汤果的人不少。汤果,就是用水磨糯米搓成小圆粒,在水中煮熟。喜欢吃咸的,有时也会加些青菜。 当然,过去人们不吃月饼,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不允许。而现在,一些人不爱吃月饼,是因为太甜太油太腻,这多半跟月饼的馅有关,莲蓉的太甜,五仁的难以描述……那老底子宁波童谣《十二月歌》中唱的“八月月饼嵌馅子”,嵌的是什么馅呢?是苔菜!宁波靠海,以苔菜为馅也算是就地取材,符合宁波人的口味,而且苔菜可甜可咸,更是备受青睐。 “鼓吹通宵闹画船” 不是端午才有“龙舟竞渡”吗? 大家都知道端午有“龙舟竞渡”,而在宁波,就连中秋,人们也要“竞渡”,而且场面丝毫不输端午,“鼓吹通宵闹画船”。 传说中,这一习俗的由来跟“节筵都做一天延”一样,和史浩有关。 相传,史浩年幼时去看赛龙舟,人山人海,根本挤不进去,很多人还嘲笑他家只有孤儿寡母。史浩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读书做官,在月湖赛龙舟给母亲看。后来,他果然做了宰相,于是选定中秋佳节在月湖上赛龙舟。 相比之下,另外一个版本的说法更具可信度。宁波本是江南水乡,尤其是在如今鄞州云龙、东钱湖一带,水脉纵横。每年临近中秋,早稻已割,晚稻已种,忙碌的农人好不容易闲下来,便想出赛龙舟作为娱乐。《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中说的“城东更比城西盛”,多半由此而来。 除了娱乐,老底子宁波人中秋赛龙舟的寓意在《鄞县通志》有所提及:“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各处端午竞渡不同。” “八月十六等不到” 什么美味能让人垂涎欲滴? 这道让人“八月十六等不到”的美味,堪称中秋餐饮界“喜茶”“AJ”的,就是“鸭扑芋”了。 “鸭扑芋”,作为宁波民间过中秋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其实就是鸭肉炖芋艿。只是,选用的鸭肉和芋艿都挺有讲究。鸭要选老鸭,入秋后老鸭一般不生蛋,适合煮食。芋艿则要选奉化芋艿头或芋艿子。民间有句俗话“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由此可见奉化芋艿的“江湖地位”。 中秋吃“鸭扑芋”,主要是因为此时正值鸭肉最为鲜美的时节,也是芋艿新上市的时节。此外,芋艿圆润洁白,民间将其形容为月亮,相传在中秋吃芋艿能够辟邪消灾;鸭子则象征大雁,有“鸿雁报喜”的好兆头。 烧“鸭扑芋”并不难,有一个秘诀:要单独煮芋艿,芋艿如果和鸭肉一同放入汤,汤会发黑。 “是日必返其夫家” 这个习俗放到现在可得改改 提到中秋,人们就会想到“团圆”。团圆成为中秋节最主要的民俗信仰。 据考证,明朝的文献里有“团圆节”的记载。《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类似的说法在文献记载中还有很多,比如《张北县志》中说:“故是节,出嫁之女,赶节前送回夫家,以便团圆。”民间说得更直白:“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 可这习俗放到现在估计是行不通的,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家庭矛盾。 这里必须给余姚马渚的女婿们点个赞。在当地,中秋是女婿孝敬丈人丈母娘的节日。一般送节的礼物为四色,大致是一只蹄髈、两斤桂圆、两斤白糖、六斤月饼。女婿到丈母娘家,不论迟早,丈母娘都要烧“打蛋年糕”给女婿吃,女婿回自己家前,丈母娘还要烧糯米团子给他吃,并把女婿送来的礼物回赠一半,以表示对小辈的关爱。 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