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2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肩挑手挖 一年建成

60年前,姚江大闸的建设堪称奇迹

夕阳下的姚江大闸。 张京 摄

    “一晃60年过去了,姚江大闸不知造福了多少人。当年造大闸时可没有什么施工机器,基本上是靠人力造成的!”说这话的老者叫张米法,今年82岁,是江北甬江街道湾头社区的一名老党员,也是姚江大闸的首批建设者,每当路过姚江大闸时,他都会发出如此感慨。

    “纯手工”打造的姚江大闸

    相关资料显示,1958年前,姚江是咸水江,1958年姚江又遭大旱,连续干旱90多天,咸潮上溯至余姚丈亭,姚江沿岸农田受到严重威胁。当年8月,中共宁波地委决定在距三江口3.5公里处利用弯道取直建闸。同时成立“宁波专区姚江建闸工程指挥部”,进行筹备工作,勘测、设计、施工紧锣密鼓地进行。

    今年91岁的郎恩友也是姚江大闸的首批建设者之一,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姚江大闸正式开建和建成的日子,“姚江大闸1958年9月开始建造,1959年6月建成”。

    难以想象,眼前干瘦的老人竟是当年姚江大闸建造时的挑泥冠军。“当年我身强力壮,体重近150斤,被分在挑泥组。别人一次最多挑150-200斤,我一次能挑250斤。”郎恩友自豪地说。

    宁波市河道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959年7月,大闸基本完工后投入运行,同年12月竣工。大闸建设一年里,来自湾头周边的1万多名青壮年,采用肩挑手挖的方式,克服重重困难,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当年宁波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他们中,有人一天磨破好几双草鞋,更多人好几个月没回家,有人离家时妻子身怀六甲,回家后孩子已经牙牙学语。

    同时,热情高涨的周边群众也给予了大闸建设最大的帮助,百姓们一有材料就捐给政府,还把自己家腾出房间来给工人们住。

    “大伙儿历经了千辛万苦,赶在7月前建成,就是为了向党的生日献礼。”一位姚江大闸的建设者回忆说。

    “在姚江大闸的护卫下,湾头有了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资源,一度成为粮食蔬菜基地、制造业集聚区,成了宁波的‘菜篮子’和‘钱袋子’。”回忆过去,张米法老先生自豪地说。

    造福甬城60年

    作为新中国宁波水利系统第一批大学生,市政协原副主席、水利局原局长孔凡生参与了姚江大闸等我市早期大量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

    孔老先生说,姚江大闸是宁波当时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困难重重、人力物力财力耗资巨大,“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和群众力量的伟大,没有这两条,水利事业将一事无成。”

    建成60年来,姚江大闸运行效益显著,对宁波社会经济的发展贡献巨大。姚江大闸建成后,改变了姚江潮汐河流性质,充分发挥了水闸阻咸蓄淡功能,闸内形成淡水江。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宁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姚江开始从纯农业灌溉转变为城市工业与生产用水、居民生活用水、环境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的综合型供水水源。每年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及生产用水6.5亿立方米,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宁波的八、九月份,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姚江大闸充分发挥了水闸防洪排涝的作用,在防御历次台风暴雨过程中,积极应对,科学防御,减少了上游受涝程度,减轻了洪涝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2019年8月初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时,姚江大闸共排水12669万立方米,历时92.63小时,为宁波城区河道防洪排涝立下汗马功劳。

    在姚江大闸建成的60年里,大闸也进行了多次翻新改造,1963年对木闸门进行了改造;1993年对闸室进行了更新改造;2009年,根据安全鉴定意见开始实施加固改造,2012年改造完工,并于2015年通过竣工验收。这期间,也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守护姚江大闸的人。他们维持着姚江大闸的正常运行,还开发了大闸标准化、信息化管理运行模式,把三江文化融入水利管理之中。

    作为老水利人,孔凡生老先生一直心系姚江大闸。虽然已退休20多年,只要天气允许,他时不时会乘公交车到姚江大闸附近走走看看。宁波市河道管理中心也会经常邀请老水利人、大闸建设者,来姚江大闸看看,举行座谈会。很多曾经参与过姚江大闸建设的老人索性把家搬到了大闸边上,晚饭后,他们会沿着姚江走一圈,在习习江风中,畅忆往昔。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顾梦婕 任宓娜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