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咖云集小弄堂里起步

名老中医叶海 讲述市中医院的前世今生

    ■开栏语

    中医中药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从神农尝百草到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上下五千年岐黄之术,薪火相传。宁波中医自唐代起,人才辈出,代有名家,在浙东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名家们不再走街看病,纷纷穿上白大褂,在中医诊所、医院开诊把脉,悬壶济世,吸取现代科技的精华,弘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自此,宁波中医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今天起,本报和宁波市中医院联合推出“宁波中医70年”系列报道,讲述中医名家的故事,回顾医院发展历程,细数宁波中医药事业发展70年历史上的辉煌瞬间。

    

    从当初孝闻巷里简陋的弄堂诊所,到如今门急诊量超百万人次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977年创建的宁波市中医院已过“不惑之年”。经历了民国时期“废止中医”风波后的低谷,自新中国成立后,宁波中医靠着百姓的口碑,一点点恢复元气。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宁波市中医院原副院长叶海,是市中医院诞生的见证者之一,他认为医院今天的辉煌,有赖于一代代中医名家的筚路蓝缕。

    近百年前的“中医废止案” 甬上名医曾拍案而起,集体抗争

    年近八旬的名老中医、市中医院前副院长叶海,如今每周仍在医院坐诊,每次他的50个门诊号常常提前一个星期就被秒光。看到今天中医中药在老百姓心中备受推崇,叶海百感交集。

    “回首百年沉浮,从1912年的‘漏列中医案’、1929年的‘废止中医案’到1933年国民党提出废除中医中药,再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医药的振兴发展,中医药走过了风雨沧桑的历史。”叶海介绍,宁波中医能有如今的春天,是中医先辈们集体抗争的结果。

    鸦片战争后,随着新思潮的涌入,中医被视为旧学术的代表。民国时期,当局曾两次企图取缔、废止中医。1920年,浙东地区会稽道尹王庆澜公开倡议取缔中医,以“命题考试”之名行消灭中医之实,由宁波警察厅命中医界集中“考试”以定去留。当时的甬上名医范文甫拍案而起,率中医界代表与之抗争,迫使“考试”作罢。

    1929年2月,国民党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药卫生之障碍”的提案,提出一系列消灭中医的具体措施。在那段中医药最危险的时刻,全国中医界都奋起抗争,宁波中医药界也派出王宇高、吴涵秋、董廷瑶等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大会后又赴南京请愿。加上国内外公众的声援,终于迫使国民党政府撤销原案。

    “经过这两次风波,虽然整个中医行业得以保留,但元气大伤,宁波也不例外。”叶海介绍,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中医乃至全国中医界都经历了几十年的低谷期。

    小弄堂里起步的诊所名医荟萃 用患者的口碑为医院的成立奠定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的地位重新被确立,宁波中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百姓的诉求,市公安局在1951年成立中医门诊所,设址双池巷一民居中,后搬至孝闻巷64号的一座小洋房,加上附属房子,面积约400平方米。1965年3月转交市卫生局管理,正式成立宁波市中医门诊所,设立伤科、儿科、针灸科、内科4个科室,全所共有23名工作人员。那幢两层楼的小洋房里,荟萃了不少“大咖”,除了陆氏伤科的陆银华,还有擅做针灸的冯美章、善治儿科疾病的刘彭年等,这就是市中医院的前身。

    医护人员因陋就简,患者求医也不容易。几位名医的开诊不仅吸引了周边群众,宁海、象山、舟山的患者也慕名前来,为此诊所开辟了30张简易病床,让远途患者不用再受奔波之苦。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1977年9月26日,在宁波市委、市卫生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宁波市中医门诊所改建为宁波市中医院,宁波中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医院在成立之初即汇集了陆氏伤科、钟氏范氏张氏内科、宋氏妇科、严氏外科、董氏儿科等甬上名医大家。病床增加到了50张,还新增了X光室和化验室。百姓的口碑使得宁波市中医院逐渐壮大。记者 孙美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