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在宁波建成投用,文化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各项工作亮点纷呈,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昨天上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文联联合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宁波文化繁荣发展的相关情况。 文艺创作生产精品不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波文艺创作生产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文艺人才也随之快速成长。 诗集《看见》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音乐剧《告诉海》、歌剧《红帮裁缝》、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电视剧《向东是大海》、歌剧《呦呦鹿鸣》等入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甬剧《典妻》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舞剧《满江红》《花木兰》荣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到目前为止,我市已连续七届共21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连续13届共38件作品获得全国“群星奖”;89部作品入选省“五个一工程”,近400件优秀作品获全国各类常设性文艺奖项,获奖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中名列前茅。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全省第一 本世纪初,我市提出“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理念,累计投入110多亿元,规划建设“三江文化长廊”,先后建成宁波大剧院、宁波影都、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市图书馆(包括新馆)、宁波书城、宁波文化广场、宁波市城市展览馆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截至2018年底,我市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2531.04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590家。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率先在全国探索免费开放机制。 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十五分钟文化圈” 宁波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十五分钟文化圈”、“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等文化品牌。目前,文化管理职能部门每年送戏下乡6000多场次,公益电影下乡25000多场次。“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自2016年8月正式实施以来,参与人数已超过15万人次。 金鸡百花电影节、亚洲艺术节、东亚文化之都·宁波活动年、宁波·尼斯国际嘉年华、“飞天奖”、“星光奖” ……各类高规格的演出、盛典频繁在宁波举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高端文化文艺活动。 宁波本土打造的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中国弥勒文化节、中华慈孝节、中国新乡村音乐会、市民文化艺术节等节庆活动已经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其中市民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六届,累计推出1300余项活动,参与市民950余万人次。 文化遗产成为我市“金名片” 70年来,宁波始终坚持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市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69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以保国寺、天一阁、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成为我市“金名片”。2014年6月,大运河(宁波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组成部分正式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宁波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5项、省级96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5位、省级78位。 宁波成功创建中国布龙之乡、中国梁祝文化之乡、中国慈孝文化之乡、中国渔文化之乡、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中国海丝文化之乡等12个中国民间文艺之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博物馆159家,其中中国港口博物馆成为全市首个国字号博物馆。 三年时间锻造十万文艺甬军 2018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93.74亿元,2005年—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 2019年初,宁波提出“文化宁波2020”建设计划,全面推进“书香宁波”“影视宁波”“音乐宁波”“创意宁波”建设进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文化需求。 宁波还涌现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甬军”。陈振濂、叶辛、俞峰、吴玉霞等12位国内文艺大师在宁波设立工作室。2018年开始实施锻造十万文艺甬军、夯实基层文联基础三年行动,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到2020年底,市级文艺家协会会员达到1万人,区县(市)级会员达到2万人,基层会员达到7万人,形成全市文艺团队建设体系。 ■链接 发布会上还有哪些热点问题? 关键词:天一阁扩建提升工程 对于天一阁扩建提升项目,我市高度重视,指出要以千年大计的视野与格局对天一阁的未来发展作出规划。市里专门成立了天一阁扩建项目协调推进小组,抽调精干力量专职负责项目,深入研究挖掘天一阁核心价值。今年4月,宁波市政府与故宫博物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达成了深度合作意向。按照天一阁扩建项目“设计要高档次、出精品、有特色”的要求,邀请国际国内一流设计团队进行概念设计,做实做细项目深化设计需求,各部门加强协同,密切协作,天一阁扩建项目正在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关键词:诗和远方在一起 我市文化和旅游机构合并后,在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下一步,我市将致力于促进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相互转化,通过“遗产遗址+旅游”“历史名人+旅游”“红色革命+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艺术节庆+旅游”等多种形式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特色文旅品牌。 记者 施代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