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医院为患者提供住院病房床前结算服务。 市卫健委供图 |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反映宁波人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节节攀升:宁波人均期望寿命从38岁增长到81.61岁;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2810.62/10万降至205.95/10万;全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从12/10万降至2.39/10万,婴儿死亡率则由1955年的的6.1‰降至1.98‰…… 每一个数字的更新,都是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稳步发展的足迹。70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让群众加强预防少生病;不断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让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好病。 70年前卫生条件差疫病频发 如今已消除控制了 各种地方病、传染病 已是耄耋之年的邱华士老人,在卫生防疫事业一线奋斗了40多年,是我市公共卫生事业70年蝶变的见证者。 1952年,邱华士来到宁波工作,他回忆,当时宁波百姓喝的都是用大缸接的雨水,外面随处可见大粪缸,很多疾病因此而起。当时,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打水井、修厕所,帮助百姓治理环境卫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染病、流行病肆虐。邱华士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副霍乱从国外传入,我市也时有局部流行,患者发起病来上吐下泻,很快脱水,随时危及生命。1977年,宁波市区甲型肝炎流行,不少老人孩子纷纷倒下,4个月内,宁波共有2121人被确诊。 新中国成立后,宁波市县两级先后建立疫情报告制度,全面加强隔离治疗、病媒消杀、饮食饮水卫生、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经过防疫人几十年的努力,新中国成立前长期流行的古典型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早已被消灭,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等急性传染病得到控制,血吸虫病、丝虫病、碘缺乏病、疟疾等也已消除。 一组对比数据,最能反映70年来宁波人健康指数的提升:2018年,全市甲乙类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2810.62/10万降至205.95/10万,报告死亡率则从27.50/10万降至0.63/10万;全市户籍人口孕产妇死亡率由1955年的12/10万降至2.39/10万,婴儿死亡率则由1955年的的6.1‰降至1.98‰,均居国内同类城市领先水平。上世纪四十年代,浙江省人均期望寿命测算数只有38岁。2018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61岁,比全国平均水平的77岁高出4.61岁。 70年前缺医少药看病难 如今三甲医院数量居全省第一 今年79岁的朱元卿,1983年到1997年担任宁波市卫生局局长。朱元卿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的市级医院普遍设备简陋,医疗水平不高。“上世纪八十年代,宁波市区医院里有儿科的医院不多,只有市一院、市三院和鄞州人民医院,有病房的只有市一院。”朱元卿回忆,因为儿科资源紧缺,当年市第一医院的儿科不堪重负,夏天一天门诊有500号,门诊看不过来,病房也住不进。 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原主任宗建平,1987年3月来到市一院急诊科工作,他对当年急诊的忙碌景象也记忆犹新: “当时的急诊科只有一个内科诊室、一个外科诊室,抢救室有2张病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每到夏天,医院急诊科经常爆满,一个急诊医生前半夜就要接诊上百号病人。”宗建平回忆,遇到成批流感、腹泻病人来的时候,医院里里外外都是输液的人,医院院子里的树上都挂着输液瓶。 宁波市级医院的扩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艰难起步。1990年后,我市进一步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各级政府总投入633.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9.56%,在城乡各地陆续新建了一批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医学教育、药品检验等专业机构,医疗资源快速增长。 2005年—2015年,我市建设完成了两个“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工程”,实现了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升级换代。2014年,我市加大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办医力度,全市民营医疗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 来自宁波市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医疗机构总数4252个。全市拥有三甲医院8家,三乙医院12家,等级医院数量及三甲医院数量均高居浙江省各地市之首(省级医院除外)。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0家。每个街道或每3万-10万人口都拥有一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都拥有一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537家,村卫生室1870家,基本建成“城市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圈。 70年前宁波医院技术薄弱 如今多个学科实力省内名列前茅 先进的医疗技术,是守护百姓健康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一般医院只设内、外、妇产科,医疗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主要收治内科常见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只能做阑尾、疝气等手术。 改革开放后,我市大力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引进。1993年7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从上海仁济医院引进心胸外科主任张志樑教授。在此之前,宁波的心胸外科仅能做一些简单的小手术,如房缺、室缺的修补,稍微复杂一点的手术就要邀请上海的专家来甬手术或者转到市外就诊。 到了宁波,张志樑立即组建心胸外科团队。1999年12月13日,张志樑教授带领团队完成浙江省第二例、宁波市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堪称宁波医疗史上的里程碑。 2018年,我市启动医疗卫生品牌学科建设。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市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扶植)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市共建学科10个。从反映学科综合实力的病例组合指数来看,2019年一季度市李惠利医院、市第一医院分别居全省28家三甲综合医院第3、5位。记者 孙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