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妍捷 主旋律电影《决胜时刻》的故事很简单,简单到用片名中的四个字就可以完全概括全片的主要内容了——影片以光阴为线索,用全知视角聚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发生的事情。面对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中国共产党人力挽狂澜,带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民,在几个关键时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虽然剧情的描述是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展开,但两个多小时的长度中还是加入了紧张刺激的谍战戏码,以及唯美浪漫的爱情桥段。北平解放后,党中央的几位重要领导人纷纷进驻香山双清别墅。于是,随着距离开国大典的日子越来越近,表面上热闹祥和的街巷,暗潮却涌动得更加凶猛。早就下野的国民党总裁蒋介石,此时正待在阴雨绵绵的溪口“养病”,看起来已毫无权力的他,实则秘密指使着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让潜伏在北平的戴程鹏等特务伺机刺杀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在南京做着代总统的李宗仁一面派出张治中等人到北平与中共和谈,一面又同白崇禧视察江阴要塞的布防,企图在解放军进攻的时候利用长江天堑的防御拖延时间,从而有机会拉拢英美等西方势力参战。毛泽东很少离开香山,但即便是在这方不大的别墅院落里,主席还是能与周恩来、朱德等人一起运筹帷幄。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解放南京,为新中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所以,本片显然是对那些参与过1949年“决胜时刻”的英雄们唱的赞歌,不过电影是用了年轻化、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带着观众重回1949,让大家有机会了解峥嵘岁月。因此,我依然能在电影里看到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人物,而不是一个个象征英雄或是领袖的符号。 《决胜时刻》一开始,就很有“穿越”的即视感和“历史”的代入感:灰白色的画面中,北平的百姓们举着毛主席的画像载歌载舞地穿过街巷,迎接解放军的到来。围观的人群旁悄然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播报员的倩影,她正用洪亮标准的语音播报着解放军胜利的捷报,她是王丽坤饰演的公交车播音员孟凡予,梳着那个年代流行的麻花辫。军车一辆辆有序驶过,站在后车厢上的军人们向周围的群众行军礼致意。黄景瑜扮演的陈有富在向楼上的民众敬礼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戴着眼镜的长衫老者,当两人四目交汇,陈有富看到了老者眼里的冷峻和阴狠——画面慢慢转换成彩色,陈有富想再去追寻老者的踪迹,老者早已不见了踪影。这样一个简洁的镜头,于不动声色中建立了那一刻的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而结尾处,只有黑白影像记录的开国大典阅兵式则被导演重新赋予了属于那个年代的复古色彩,与影片戏剧化的描述作了无缝的衔接: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等领导人相继登上天安门城楼……这一切都不是演员们的演绎,而是历史的再现。这段形象化的镜头呈现,凸显出了导演心中的浪漫主义,体现了电影语言独特的优势,更让我们触摸到了厚重的现实——那些峥嵘岁月里的伟人们呀,其实从未离去,他们一直在默默注视着新中国的发展。今天,中国的一切幸福与成就,均和这些领袖们进行的那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有关,也和1949年这一关键之年有关。 更重要的是,《决胜时刻》并不是将人物庸俗化地走下“神坛”,而是让高高在上的领导们真正置身烟火气十足的生活中,从而令观众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共产党的领袖们的魅力,感受到党对人民的关怀。在电影里,威严稳重的领导人也有平实与可爱的一面。面对跟在身边的普通战士的个人生活,毛主席会关心和操心:刚来到双清别墅时,警卫员田二乔错将“墅”念成了“野”,毛主席耐心地帮他纠正,并告知字的含义;毛主席看到被噩梦吓哭的田二乔在挨陈有富的训,他主动上前解围,还特别批准田二乔回乡探亲,并与这个小战士约定相互通信;得知田二乔在渡江战役中牺牲的消息,主席满含热泪,带着自己的孩子向这个小烈士鞠躬致意;发现陈有富对孟凡予的心意,毛主席主动帮陈有富追女孩——这些温暖的场面与李宗仁视察江阴要塞,询问14岁守兵时的冰冷语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面对同事战友的病痛,领导们也会相互关照:知道任弼时忙于工作导致血压异常,毛主席第一时间了解莫斯科的医疗条件,希望这个任劳任怨的“骆驼”能够得到及时的医治;得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后,任弼时隆重请来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事的同志,为他们最后拉了一曲小提琴曲来做留念……这群“接地气”的伟人们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信念的执着与奉献,自身的气度和热血,还有他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盼,都让1949年这段火热的峥嵘岁月,格外振奋人心。 艺谭语丝 史诗,从广义上来说,就是指这样的艺术作品,它的中心是艺术家对人的个人命运以及个人同人民的关系的理解、对历史过程的实质的深刻认识。在这个意义上,文学艺术的史诗性具有不一般的审美意义,而且远远超出了仅仅是艺术文学和作品的结构组织的范围。史诗,演绎着人间正道,更激扬着英雄的豪情。 司马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