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三江艺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攀登者》:关于信念,关于爱

    陈玉珂

    “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

    这不仅是登山者的信念,更是每一个坚韧的中国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息的呐喊。同样,这也是电影《攀登者》所渲染的主题。

    《攀登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员方五洲、曲松林、杰布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因途中不慎遗落相机导致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而被外界质疑,时隔十五年之后重新登顶的故事。

    人或许只是珠穆朗玛峰面前一个可有可无的小小缩影,而人的信念足以支撑起8844.43米的高度。我敬畏自然,更敬佩影片所赋予的崇高使命感与责任感。

    方五洲是一个对生活永远满怀热忱永远激情澎湃的攀登者,他也是影片中两次登顶珠峰的人物。“登山对我来说,是天堂。”15年来,他始终相信人类要“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走向未来”,15年后,他保持着从前的身体素质,依然能够在两分钟内完成所有训练项目,不禁让其他原本表示质疑的队员肃然起敬。

    曲松林是个很纠结的角色,登山队解散后,他日夜守护在珠峰脚下观测多变的气象,对于登顶,他朝思暮想。他恨方五洲当年为了救他而舍弃摄像机,他宁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外界对登顶结果的认可。他的固执,很不讨喜。在大风来临前,所有人都劝他谨慎,而他急于求成以致登山队最后登顶失败。他的执拗,在李国梁跌下山崖的那一刻轰然倒塌。

    杨光这个角色是我个人比较偏爱的。在刺骨的冰冷中,他割下自己下肢的保温袋给同行的医生,默默承受零下几十度的凛冽。他拒绝任何人的搀扶,要自己站起来,在右肢因被冻伤而截肢后,他仍说他一定会登上珠峰。在影片的结尾,他的确拄着拐杖成了那个成功的攀登者。

    影片的感情线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物的形象。电影所呈现的直观感受是满屏的冰山风貌和惊险刺激的登顶之旅,但细腻的情感表达使得蓝白调的紧张氛围里含蓄地渗透着暖黄调的舒适。

    方五洲和徐缨的爱情缠绵悠远,然而又是克制的,他们俩互相依靠,支撑着彼此信念。在首次登顶成功后,方五洲在废弃工厂展示自己矫健灵敏的身姿,徐缨朗读着字字深情的笔记,镜头此时仿佛蒙上了一层上世纪六十年代罗曼蒂克的薄纱。他们遗憾地错过,正如徐缨所说的那样,“原来你登的那座山,是在我俩之间”。

    较于前者的内敛,李国梁和黑牡丹的情愫洋溢着热烈。会拍照的文艺小伙和美丽善良的藏族姑娘着实养眼,她会因为心疼而在训练时少计时十秒,他会为了救她和她一起跌下山崖。李国梁在黄昏下吹口琴的这一段是影片最为浪漫的一个画面,没有激昂背景音乐的烘托,没有台词的刻意表达,那一刻,主角活在当下。

    电影的配乐是影片中一个不太完美的地方。从开头到结束,全程都是一种往上昂扬的趋势,这种刻意的渲染有时让人觉得生硬和尴尬。在攀爬珠峰的过程中,或许少一点音乐更能让观众直面登山的重重挑战。

    总的来说,作为一部大制作大场面的电影,《攀登者》是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这是国内第一次拍摄此类题材电影,其记录意义远大于商业意义,是为祖国70华诞呈上一份较好的献礼。相信在未来,主旋律电影会越来越引起共鸣,被接受,被喜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