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宝庆四明志》中的定海(镇海)县治图。 |
南宋时期,明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记者日前从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获悉,该馆通过文献交流得到从镇海流传至海外的南宋《舆地图》电子本,佐证了明州港的历史地位。 南宋《舆地图》是最早绘出我国陆地和海洋交通路线的地图,它原本为南宋石刻地图,后来石碑亡佚,仅存拓本。拓本现藏于日本京都东福寺塔头栗棘庵,被定为“重要文化财”(重要文物),系存世孤本。 A.第一幅画出古代航海路线的地图 作为现存第一幅画出中国陆地和海洋交通路线的地图,《舆地图》直接证明了镇海是海丝之路启碇港这一史实。航海线路与陆上交通的绘制法不同,陆上交通为阳刻,海上交通为阴刻。 《舆地图》绘制了两条从庆元府(宁波)之蟹浦(今澥浦)和定海(今镇海)出发的两条航海路线。前者从澥浦起航,沿着海岸北上过长江口至我国北方,被称为“过沙路”;后者从镇海起航,东渡大洋至日本,称“大洋路”。两者总称为海道舟舡路。 镇海至日本的“大洋路”是图上唯一一条通往海外的航路,它也是盛唐以后日本使者来华的主要航路。 《宝庆四明志》记载,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两浙路市舶司(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初置于定海县”,作为负责两浙路对外贸易的机构。北宋外交史录《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提到,宋代起正式规定,“自元丰以后,朝廷遣使,皆由明州定海放洋绝海而北”。 由于宋代之前没有全国地图传世,也没有详细的海丝航线图,因此《舆地图》显得尤其珍贵。 B.第一幅详细绘出海外各国位置的地图 《舆地图》的编者十分熟悉海外地理。该图有三大特点:一是范围广,地图以宋朝为主体,次为女真、西夏,周边则东至日本,西到葱岭,南抵南海,北达蒙古高原;二是内容多,地图涉及政区部落、历史地理、交通路线、科举教育等多种;三是注记详,此图注记所涉地区皆有文字说明其历史地理情况。 日本学者初步判断,《舆地图》是日本临济宗高僧佛照禅师(名惠晓,字白云)于南宋末年从定海(今镇海)带回日本的石刻地图拓片。 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佛照来华,受教于瑞岩寺(今属北仑区)住持释绍昙。《舆地图》诞生之时,佛照刚好来到瑞岩寺学佛。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佛照回到日本后,栖隐于京都的栗棘庵。《舆地图》就这样被保存在了栗棘庵。 此图从镇海流出,因为宁波不但是宋元时期东亚的贸易中心,也是全国地图的编制中心。《舆地图》十分巨大,纵207厘米,横196厘米,正上方刻“舆地图”三字。地图未记作者和年代,今人根据地图上的政区名,推定大约绘于南宋度宗咸淳元年至二年(1265-1266)。 C.第一幅画出古代海军基地的地图 《舆地图》还绘制出了我国古代第一个海军基地,图上定海县城西侧的大寨,即南宋衙门海军沿海制置司的大寨。 南宋国家大事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二年九月)癸酉,右朝请大夫吕源为浙东福建沿海制置使,置司定海县。”浙东福建沿海制置司是我国最早的海军衙门,管辖浙东、福建两路海防。制置司的长官制置使,位在一路长官安抚使之上。沿海制置司诞生之初设一制置使。后来以明州知州(升府后为庆元府知府)兼制置大使,并以武将为专职副使。 作为我国第一个海军基地,浙东福建沿海制置司的规模是非常大的。《宝庆四明志》卷七《叙兵》“制置司水军”提到:“绍兴二年,制置始置司,所统兵驻扎定海,防扼海道……其后分二百人,随一训练官于州城外江东寨驻扎。统兵官有统制,有统领,又有正将,副将,准备将,各三员,兵四千人……寨屋五千六百九十三间:定海五千三百九十三间,江东三百间。”沿海制置司除了少量士兵在州城外的江东寨,绝大部分寨屋在定海县,即《舆地图》上的大寨。 可见,宋代的镇海不但是海丝之路的启碇港,也是我国的海防中心。 记者 陈晓旻 通讯员 徐春伟 扈智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