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上回我们讲到,晁盖作为梁山泊主,不但缺乏领导力,而且还缺乏洞察力,所以,在梁山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晁盖可以说是建树平平。今天,我们再来说说晁盖能力平庸的另外两个方面。 首先,晁盖缺乏指挥力。上了梁山之后,晁盖总共参加了两次军事行动。 一次是去江州劫法场,但这却只是一场毫无计划性可言的冒险行动。如果不是运气好,那晁盖带去的一百来号人马,就差一点全军覆没了。 作为行动总指挥的晁盖,既不了解江州的基本情况,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包括谁来打头阵?谁去杀刽子手?谁来救宋江?如何安全撤退?等等,就这样冒冒失失地带着一百来号人,赶到千里之外的江州,来劫法场了。 而且,在整个劫法场的过程中,晁盖完全像个局外人,“只顾”跟着那个并不认识的李逵瞎走一气。等到了浔阳江边,看见了那一派浩浩江水,已走投无路了,晁盖方才“只叫得苦”。(小说第四十回)幸亏宋江运气好,在白龙庙碰到了前去江州劫牢救宋江的张顺、李俊等人,晁盖他们才得以转危为安。 接下来的智取无为军,那个刚从法场逃出生天的宋江,甚至就直接接过了行动的指挥权。而身为梁山泊主兼此次江州劫法场行动总指挥的晁盖,只是提了句并没有多少分量的反对意见,就再也没有什么声音了。 晁盖参加的第二次军事行动,就是攻打曾头市。小说第六十回写道,晁盖攻打曾头市,一共打了三场战斗。 第一仗,曾头市出马的是曾魁。晁盖与众头领来到曾头市前,正在察看之间,只见柳林中飞出一彪人马来,约有七八百人。当先为首的一个好汉,便是曾家第四子曾魁。 曾魁高声喝道:“你等是梁山泊反国草寇,我正要来拿你解官请赏,原来天赐其便!还不下马受缚,更待何时!”晁盖听了大怒,回头一看,早有一将出马,去战曾魁。那个去战曾魁的战将,便是豹子头林冲。林冲与曾魁两个斗了二十余合,曾魁觉得打不过林冲,便掣枪回马往柳林中走,那林冲勒住马,并不追赶。 于是,晁盖便领转军马回寨,商议明天攻打曾头市的策略。林冲对晁盖说道:“来日直去市口搦战,就看虚实如何,再作商议。”晁盖听了并无异议。 你看在阵前,晁盖听了曾魁的喝骂,只是大怒而已,却并没有具体地指挥战斗。那林冲,是自己出马去战曾魁的。不过,因为敌情不明,所以林冲没有贸然追杀曾魁,只是勒马不赶。 回到寨子后,林冲便向晁盖建议,如何攻打曾头市,要看第二天阵前的虚实如何,再作商议。 第二仗,曾头市出马的是曾涂。两军对阵,三通鼓罢,只见曾家阵里推出数辆陷车,放在阵前。曾涂指着对阵骂道:“反国草贼,见俺陷车么?我曾家府里杀你死的,不算好汉!我一个个直要捉你活的,装载陷车里,解上东京,碎尸万段。你们趁早纳降,还有商议。”晁盖听了又大怒,便挺枪出马,直奔曾涂。众头领恐怕晁盖有失,就一发掩杀过去,两军打了一场混战。 曾家军马一步步退入退村里。林冲、呼延灼紧紧护定晁盖,东西赶杀。林冲见路途不好,急忙退回来收兵。 小说读到这里,我们忽然觉得,这晁盖好像变成了第二个秦明、第二个董平,那脾气简直大了天去了。打第一仗时,那曾魁一骂,晁盖立马就大怒。打第二仗时,那曾涂一骂,晁盖不但听了大怒,甚至还直接挺枪出马,直奔曾涂。那林冲提的“看虚实如何,再作商议”的建议,早被晁盖抛到爪哇国里去了。 于是,众头领为了保护晁盖,只得一起掩杀过去,两军混战一场。还是林冲清醒,见路途不好,急忙退回来收兵。这阵前的晁盖,哪有一点统帅的风范、统帅的作用?简直就是一个李逵似的莽夫。 第三仗,是晁盖领兵偷袭曾头市。曾头市的两个和尚来晁盖寨中诈降,鼓动晁盖在夜里去偷袭曾头市。 晁盖见说大喜,便请两个和尚坐了,置酒相待。林冲谏道:“哥哥休得听信,其中莫非有诈。”和尚道:“小僧是个出家人,怎敢妄语?久闻梁山泊行仁义之道,所过之处,并不扰民,因此特来拜投,如何故来掇赚将军?况兼曾家未必赢得头领大军,何故相疑?”晁盖道:“兄弟休生疑心, 误了大事。今晚我自去走一遭。”林冲道:“哥哥休去,我等分一半人马去劫寨,哥哥在外面接应。”晁盖道:“我不自去,谁肯向前?你却留一半军马在外接应。”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可能要问了,这晁盖怎么这么弱智,会如此轻信那两个和尚的诈降?其实,这晁盖之所以会轻信这两个和尚的诈降,正是晁盖缺乏指挥力的表现。因为,和尚的谎话中有两层意思,不但搔到了晁盖的痒处,而且还很对晁盖的胃口。一是说晁盖他们“行仁义之道,所过之处,并不扰民”。二是说梁山泊大军压境,曾家未必能赢得胜利。所以,晁盖听了之后,不但相信了这两个和尚的诈降,而且还置林冲的建议于不顾,一定要亲自领兵偷袭曾头市。 结果,晁盖不但中了曾头市的圈套,损兵折将,自己还在乱军之中,中了一箭。这曾头市之战,是晁盖亲自指挥的战斗。但是,这三场仗却都打得毫无章法可言。晁盖不但打了个大败仗,而且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晁盖的指挥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晁盖缺乏号召力。 晁盖是个很现实的人。小说第十四回写道:当初,西溪村里闹鬼,村民们就听信一个和尚的建议,用青石凿了个宝塔,镇在溪边。结果就把那些个鬼,全都赶到与西溪村只一溪之隔的东溪村里来了。 于是,作为东溪村保正的晁盖觉得很不爽。晁盖也不多费口舌,走将过去,直接把那青石宝塔独自夺了过来,放在东溪村这一边,“晁盖独霸在那村坊,江湖都闻他名字。” 晁盖这种既现实又霸道的做法,显然在江湖上还是很吸粉的。七星聚义时,“取此一套富贵不义之财,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就是晁盖他们抢劫生辰纲的原动力(小说第十六回)。 晁盖这种“快活第一”的人生理念,对刘唐、阮氏三雄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来说,应该是很有号召力的。但问题是,当晁盖坐上了梁山泊主的大位之后,如果他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仍然还只是停留在“论秤分金银,换套穿衣服”(小说第四十三回)“大家图个一世快活”的层面,那么就明显地缺乏号召力了。 因为,自从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之后,梁山头领的结构就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各路豪杰,尤其是朝廷叛将的不断加盟,此时的梁山,早已不是林冲火并王伦时的那个梁山了。 作为一寨之主的晁盖,此时就应该提出更加明确可行的行动纲领、更加鼓舞人心的发展目标,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可是,对于这样一个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晁盖却始终一筹莫展,毫无建树。晁盖的所作所为,始终逃不出草莽英雄的窠臼。 这就与宋江有了天壤之别。 小说第六十回,宋江权居梁山泊主位之后,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将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并举起了“替天行道”的大旗。这“忠义堂”的牌子一挂上,梁山泊的性质立马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伙在晁盖时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聚义好汉,此刻在宋江的麾下,摇身一变,就成了“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的忠义之师。 其实,对晁盖的能力,吴用和宋江早已是心知肚明的。当初七星聚义时,吴用推举晁盖为首的理由,只是因为晁盖年长,而不言他。而宋江初上梁山排座次时,宋江力推晁盖坐第一把交椅的理由,也不是因为晁盖能力超强,或者品德出众,而只是因为晁盖年长。 各位看官,你看在好汉林立、官军环伺、危机四伏的梁山泊,不论德才,不讲贡献,只要你年纪足够大,你就可以当老大。这真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所以,在梁山众好汉的眼里,晁盖只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好大哥,而绝不是一个能引领梁山发展壮大的好首领。 至于有些人所津津乐道的,诸如“晁盖是梁山革命队伍的缔造者,是梁山革命事业的开创者”之类空洞的描述,则实在是缺乏小说情节支撑的梦呓之言而已。(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