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时代发展中“消失的码头”

港口与影像展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展

选自《朝朝长长》系列 陈旻

选自《月亮去哪儿了?》 石真

    10月16日,中国港口博物馆迎来建馆五周年纪念,作为系列活动,《港口与影像Ⅱ 消失的码头:在时空与记忆之间》展览在港博拉开帷幕。展览通过呈现6位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作品,考察“消失的码头”在时代更迭过程中对于城市、社区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在科技、人工智能时代所迸发出的潜能。

    码头是生活和 记忆的切入口

    这次展览共邀请陈旻、何博、木格、石真、唐小松、吴鼎6位中国视觉艺术实践者参与。

    这些创作分别围绕着一个胶东半岛家族数代人与青岛的情感关联;宜宾及其相关的精神文化在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重庆朝天门码头环境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天津作为一个深受码头文化影响的港口城市,其休闲娱乐的变迁;福州马尾港的文化与个体经验之间的冲撞;上海洋山港智能化码头与模块化世界之间的联想所展开。

    该项目的发起人和策展人何伊宁介绍,在对传统意义上的“港口都市”,即宁波、泉州、广州、上海、香港、大连以及连接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南京展开视觉探索之后,“港口与影像II”在委任艺术家的范围、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上予以拓展。“本期项目考察的对象将从海港延伸到沿江和内河港城,内容包含了针对港口和城市历史、文化的视觉再现,以及针对‘港口’作为一个特殊的空间所展开的创作。”

    消失的码头和 当下的生活

    “港口与影像II”将消失的码头作为隐喻,试图从艺术家的创作出发,在探索港口的现代性与历史传统在建筑、空间、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关系的同时,考察逐渐消失或即将消失、以及新生的港口文化对于个体和集体所产生的影响,并试图在历史和当代的语境中重新认识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陈旻以福建马尾这个历史码头创作的《朝朝长长》仿佛只是一篇游记,但背后却是宏大而沉重的历史。马尾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叙事对象,见证了洋务派“师夷长技”梦想的孕育和破碎。马尾船政、船政学堂(1866年)和中法马江海战(1884年)点亮了近代民族军工史与反殖民抗争史的重要时刻……如今,这座小镇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棚户区改造和船厂搬迁计划。时代的更迭一次次地中断了这片土地上传统和生活的联系。

    本次展览也是宁波市北仑青年文化节的系列项目之一,配合展览的一系列线下及线上活动即将在宁波和其他城市陆续展开,以增进大众对港口及港口文化的理解。展览出版物由假杂志社设计和编辑,中国民族艺术出版社出版,于展览开幕同期推出。

    两年前,《港口与影像》的第一次展览在中国港口博物馆揭幕。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表示,委托艺术家进行专题创作的新形式,是知识生产的博物馆创新,更是“参与式”博物馆的具体实践,今后还将作为港博的标志性展览持续下去。

    本次展览到12月1日结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