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五届浙江书展暨2019宁波读书节的主要内容之一,“天一阁论坛” 昨晚举行,著名电视人敬一丹和著名作家阿来、李洱依次进行了主题分享,三人的分享各有精彩,敬一丹的家信故事让人心生温暖,阿来的攀登者故事令人肃然起敬,李洱关于知识分子的分享让人联想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敬一丹 分享“我的家信我的家” 作为首位主讲嘉宾, 敬一丹的开场白“我该说各位观众好还是各位读者好呢”就让大家莞尔。这位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敬大姐”,自2015年退休后开始写书。她最初以一本《我遇到你》回顾了在央视27年的经历,为职业生涯做了一个小结,去年出版的《那年 那信》,展示了敬一丹一家五代人的1700封珍藏家书。昨晚敬一丹就分享了“我的家信我的家”。 “小时候,刚学会写信时,总是以‘爸爸,我想你’开始 ,当时觉得写信很有趣。1968年,写信成为我生活的必须,因为当时我们家成员被分散到各地,爸爸、妈妈、姐姐去了黑龙江三个不同的地方,我和弟弟在哈尔滨的家里,于是,13岁的我经常会站在邮筒前……”敬一丹深情的回望深深吸引了现场观众,她甚至清晰地背出了当年三位亲人的通信地址,“记得我常向妈妈告状,说弟弟又逃学了、又没做作业。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记忆,那时在我们那家属楼里,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都这样。” “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敬一丹说自己写书回望过去,并不是想让现在的年轻人再回到白纸黑字的表达中,而是能从中明白我们内心最需要的是什么。 阿来 讲述“攀登者的故事” 国庆期间,电影《攀登者》热映。昨晚,该片编剧、作家阿来就讲述了“攀登者的故事”。 阿来是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他成长于四川藏区,对雪山有着天然情感。他喜欢登山,也崇尚登山英雄。“但自明清以来,中国人缺乏登山、探险等户外运动,缺乏对自然进行探索的科学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缺陷。”所以,当数年前,阿来得到采访1960年登上珠峰第二台阶的4位中国登山英雄的机会时,他非常感兴趣,采访后觉得材料不够,还跑到拉萨,通过西藏登山学校,联系到了1975年及之后多次登上珠峰的西藏登山队队员。 “今天我们已有很多登山的知识,比如登珠峰分三段,最初第一段的困难在于冰塌,因为冰雪在不断融化;中间这段的困难是会有雪崩;最上面这一段的困难是狂风。但1960年,登山者们根本没有这些知识,那时的气象手段也不行,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一帮人向珠峰发起了攀登,失败了下来,又一帮人往上冲……最后终于有4个人成功了,这中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登山英雄站在山脚下,他们也是平凡的人。人在极端的环境下也是有情感的,经历了肉体的极限,精神的极限,从肉体到精神的浴火重生,一个平凡人瞬间变成了英雄。这是我对登山最基本的理解。”阿来说,电影《攀登者》加入了影视创作中其他人对登山的理解,小说《攀登者》能完整地呈现对登山最基本的理解。 李洱 聊人文和知识分子 李洱坦言他是下飞机的时候才接到出版社编辑的通知:“你到宁波还有一场分享会,分享的主题是‘阅读,可以让每个人成为知识分子’。”尽管认为这个题目太大,但李洱还是围绕着“知识分子”进行了各种阐述。 李洱谈了自己刚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应物兄》,作品中写了不同代际、不同学科的知识分子,“这可能也是编辑给我出这个题目的原因吧。有人统计,小说中有名有姓的知识分子有70多个,但我自己没数过。” 李洱也谈了宁波的知识分子,“站在离天一阁数百米开外的地方,我要说,天一阁出在宁波并不是偶然的,宁波自古人才辈出。” 在众多宁波名人中,李洱非常推崇方孝孺,“可以说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李洱也非常推崇天一阁,他把天一阁比作一座东方博物馆,“没有天一阁,就没有《四库全书》,就没有文化意义上的宁波。”记者 俞素梅/文 周建平/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