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志愿者手把手教“孩子”劳作。 |
劳作区、康复区、烘焙区……10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成几个功能区域,北仑新碶街道紫荆社区阳光家园就像一个微型幼儿园。这里托管着10名智障人士,虽然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近30岁,但心智仿若四五岁的孩子。在这里,志愿者们手把手地教他们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教他们如何与人沟通,教他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赚一份工钱。 这个“家”成立已有8个年头,有人从开始待到了现在,也有人半途加入后不愿再离开。“我今年27岁,喜欢看西游记……”11月5日上午,记者刚踏进阳光家园,就被凤凤的热情感染。她忙不迭地介绍自己的喜好,还大方地拉着记者的手说,“我很喜欢你!” 饭来张口的“孩子们” 在这里学会了生活技能 在阳光家园信息栏里,挂着一张课程表,安排了“孩子们”周一到周五的活动。托管时间是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4点30分。记者看到,上、下午各设置3节课,其中健身操、生活技能课、计件劳动、体验打扫卫生是每天固定的,另外还安排了烘焙、模拟购物、拼图、搭积木等益智类课程。 记者采访当天,刚好是轮到计件劳动。劳作区里,五颜六色的长尾夹、回形针铺了满满一桌,“孩子们”正在安静地工作。活儿很简单,就是把长尾夹和回形针分别装进一个个小袋子,称重后再用透明胶封好。速度快的,一天能装200多袋,一个月能挣200元。 相比其他人的忙碌,凤凤却埋头写作业,一笔一划地在汉字练习本上写字。她主意大,一定得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上午写完作业还要看书,下午才肯劳作,午饭后也不肯像其他人一样午睡。 她平时话不多,情绪不高时喊她也不搭理,但见到记者这样的生面孔,反倒十分热情。一上午,她不停献宝,一会儿拿出自己做好的数学题“炫耀”,一会儿又介绍起身边的好伙伴。 凤凤刚来阳光家园时才20岁出头,现在自觉长大了,只要别人喊她小名,就一定会被纠正。在她眼里,同班的伙伴们也不是“同学”,而是“同事”。红红中午11点要服药,她临近时间点就再三提醒;浩浩跟她同龄,被视作“铁哥们”,每次自我介绍必然带上他;吃午饭要争第一,但收完餐盘会记得把自己的抽纸巾共享给他人…… 凤凤以前在特殊学校读过书,从她每日随身携带的毕业照可以看出,她珍视校园生活和师生情谊。 凤凤招人喜欢,懂得体贴人,其他“孩子”也都有闪光点。杰杰手机玩得溜,还给阳光家园建了一个微信群;瑞瑞厨艺不错,又会剪纸,志愿者给他定制了一本“作品集”; 垠垠动手能力强,计件劳作的量最多…… 他们有各自的手艺,但有一个共通点:以前在家什么活都不干,如今能帮着扫地、盛饭、洗碗,会坐公交车,敢去超市买东西。通过日复一日的学习,他们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而这也是让志愿者们最感欣慰的。 志愿者用爱和耐心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阳光家园的服务队由一名专职人员、若干名志愿者组成。目前共有5名志愿者,几乎都是年过六旬的阿姨,她们把这些“孩子”当成自己的亲人,用爱和耐心陪伴“孩子们”的成长。 阳光家园于2012年6月成立,最初园里只有3个“孩子”,59岁的乐慧娜和75岁的徐玲妹是年纪最小和最大的志愿者。其间,有人加入,有人离开,但她们坚持到了今天。 乐慧娜被安排在周三,徐玲妹被安排在周一。两人都是党员志愿者,还在社区参与其他志愿服务,可对“孩子们”的牵挂,让她们时不时想来看看,只要有时间,几乎天天都来,陪玩陪吃陪劳作。 乐慧娜每天笑眯眯,是“孩子们”口中的快乐阿姨。说起凤凤,她坦言这“孩子”的性格最作,需要她们格外关注。 “凤凤以前在家是奶奶带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这里后很不适应。她刚来时就盘腿坐着,一句话都不说,中午吃饭也不肯去食堂,我们喂饭都喂了十来天。” 后来,慢慢有好转,但凤凤的规则意识很强,比如到点了必须吃饭,否则就发脾气。有好几次,志愿者安抚不了她,只能请奶奶过来“救火”。 但事实上,只要摸清这些“孩子”的套路,就会好带很多。凤凤嘴硬,嘴上说“不要出去玩”,但如果大家走了,她也会跟上,所以每次组织春游或秋游,乐慧娜都会给她买好景点门票,即便明知她说“不去”。 比如,浩浩个头很大,身材壮硕,但小孩子脾气更甚,如果累了就会发脾气,甚至有点暴力倾向。乐慧娜会观察他的眼睛,眼神变凶了,就会及时安抚,提醒浩浩该去休息了。 如今说来轻松,背后必然是倾心的付出。乐慧娜有一个5岁的孙子和9个月大的孙女,孩子都由外婆照看,她这个奶奶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毫无血缘的“孩子”身上,难免会招来一些不理解。若是有人问,她不爱解释,最多回一句话“如果每个人都不站出来,那还有谁去照顾他们?” 成立阳光家园,为这些家庭减轻负担化解矛盾 “阳光家园主要接收的是新碶街道内劳动年龄段的轻度智障人士,为他们提供身体、心灵上的康复辅导。”紫荆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主任俞君说,“孩子们”很喜欢这里,甚至连双休日都想来。 事实上,与居家养老不同,照顾智力缺陷的成年人,有难度,甚至存在一些风险,那为何要建立这样一种模式?记者了解到,时任紫荆社区主任、现任社区党委书记的王春风是这个项目的创办人。“当时考虑成立阳光家园时心里确实没底,不知道该怎么管,但紫荆社区有不少智障人士,他们的家庭或多或少陷入窘境。”王春风说,因为照顾这样的“孩子”,需要至少一个人的全身心付出,时间一长必然会出现一些矛盾。再则,“孩子”每天关在家里,接触社会少,对身心更加不利。 于是,在新碶街道牵头下,王春风创办了阳光家园。从风险防范到课程设置,她事无巨细。 “这种智力残疾人的日托服务模式,阳光家园应该是北仑区最早推行的。”采访中,新碶街道残联负责人焦云芳告诉记者,今年6月,芝兰社区也成立了类似的平台,只不过服务对象更倾向于自闭症患者。这类人群习惯了熟悉的环境和人,因此无法实现日托,社区提供的是一个活动场所,还是需要家长陪同参与。“丰富这些‘孩子’的精神生活,也给他们的家庭减轻负担,这就是我们想实现的目的。” 记者 陈烨 通讯员 陈红 王瑾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