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基层书记谈振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海下畈村党支部书记周方权:

把权力关进笼子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党支部书记周方权。

村口的“36条发源地”雕塑异常醒目。

    在宁海县岔路镇下畈村当了十五六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周方权,刚开始是赶鸭子上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硬着头皮上的。

    不过,党组织和村民的眼光很准,组织上三番五次谈话,看准了这个人忠诚踏实肯干,挑得起担子,也能干得很好。

    2003年,周方权回老家宁海岔路下畈村后,之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乡村成了岔路镇较早铺上柏油马路的村庄,如今更是绿植环绕、干净整洁的3A级美丽乡村、省级文明村。

    更出名的是,下畈村是宁海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宁波最早实施垃圾分类的试点村之一。在乡村治理方面,下畈村起步比别人早,步子迈得稳。

    “村党支部书记不能存私心,要把村子当家,家规立起来,人事和顺,乡村振兴才能落地生根。”周方权说。

    他把办公司的经验用在了乡村治理上

    周方权很早从老家走出去闯世界,是较早富裕起来的一批人。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凭着木工手艺,在哈尔滨开了家装修公司,为了让老家的两个孩子安心读书,1995年他和妻子回到宁海县城。

    “当时村里的老支书70多岁了,村党支部、镇党委一直在物色人选,组织上找我谈话,一开始没同意,一句‘党员必须服从组织安排’,我就回来了。”周方权挑起了担子。

    一个约0.1平方公里、人口不过千的小村庄,没一寸水泥路,村里大大小小粪坑100多只,私搭乱建情况严重,村里不仅没钱,还欠了七八万元债。

    “当时省里在搞‘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这个项目好,到了下面却推不动。”周方权说,病根出在村级事务管理决策上,之前村级事务是“村两委”(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6个人开会“说了算”,村里的党员、村民代表不参与,政策到了下面很难推行。

    周方权办过公司,他把公司运营的那套制度“搬”到村里,建立了村级事务决策流程和村财务管理制度等,并一步步完善。

    “办公司,财务理顺了其他不会大乱。当村支书也一样,先把财务管好,再把其他村规村制建立起来。”财务制度规范后,周方权把村民代表大会、党员大会拉进决策体系。“涉及到钱款的重大事项,村两委不能‘一锤定音’,要党员、村民代表分别开会商议。”周方权说。

    村庄整治拆违建,自家亲戚最先拆

    制度的尊严在于实施,周方权深知建规立制只是开头。

    “村庄整治涉及到拆违建,个别村民意见很大。”周方权在大会上表态“党员先拆”。

    “第一个拆的是我姨妈家。”周方权说,这是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大事,清楚记得这个电话,“我打电话说,当了村支书要搞村庄整治,有个房子是违建,得拆,回来办手续吧。我姨妈说:‘拆吧,我不用回去,你帮我代办了。’”周方权挂了电话就把房子拆了。

    紧接着是党员、村民代表,最后是群众,之前推不动的项目,在周方权的带领下,两天内共拆除违法建筑38个(处)、露天粪坑98只,村里的环境耳目一新。

    记者了解到,宁海一直在乡村治理方面走在前列,曾针对村级小微权力及事务管理做了规范,如今推行的“五议决策法”当时只是探索,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还在提炼完善的路上。

    下畈村依据县、乡规章,结合村里实际立约建制,规范实施,效果良好,党的强村富农的好政策在下畈村落地生根开花,修了水泥路,后来又有了柏油路,建了村文化礼堂,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获得了第一批“国家绿色村庄”“浙江民主法治村”“浙江省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2014年,宁海县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下畈村成了试点村。同年9月,下畈村成为宁波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

    二维码垃圾袋最早源于下畈村的乡村实践

    10月31日,记者来到下畈村,村口的“36条发源地”红色雕塑异常醒目,10米开外正在施工,这是下畈村枫湖景观项目,往里走到村委会办公楼,门前宣传栏里有村三务(村务、财务、法务)公开栏,财务栏里张贴的是2019年9月的财务收支明细表,从土地承包款、百姓大舞台补助,到农业支出等,账目清楚。

    记者在村里逛了一圈,双色垃圾桶醒目。2014年,下畈村成为宁波农村垃圾分类试点村后,为了实现农民垃圾分类从0到1的突破,周方权想了很多办法。现在宁波城区推行的印有二维码的垃圾袋,就来源于这个村的实践。

    “你说垃圾要分类,他不听怎么办,我们在垃圾袋上写下编号,按号分发,到了城区就是二维码。”周方权说,眼下他们村已经进入垃圾分类智能时代,村民有张电子卡,垃圾分类做得好有积分,拿着这张卡可以到村里的小超市兑换洗衣粉、粮油等。

    周方权带着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一座小桥,一条河流,500多年的老樟树,新建的村民文化长廊,每一处都有一段故事,过去怎样,现在如何,未来还要做什么,他心里像明镜一样。

    他指着老樟树说:“你看这树500多岁了,还枝繁叶茂,树冠投下的阴影有2000多平方米,荫泽了几代人。做村支书也一样,要把村子当自己家,不能有一点点私心,想的是村民的未来,村子的发展。”

    周方权说,下畈村只有四五百人,发展经济力量有限,他从宁海引进了一些来料加工的项目,组织村民开展生产,增加收入,接下来他准备和其他几个村串起来,开辟一条红色旅游线路,搞民宿,开农家乐,提高村民收入。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徐铭怿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