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艺术品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

“国宝级”本土非遗—— 四明佛画在保国寺展出

佛画《沏茶论道》

保国寺四明佛画展厅一角

    这是一场穿越千年的相遇。11月5日,建于宋代的保国寺大殿迎来一场特殊的展览:被称为“国宝级”本土非遗——四明佛画展。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佛教建筑和唐宋时期发源于宁波地区的汉传佛教绘画艺术,让这场穿越千年的相遇有了别样的意蕴。

    30多件四明佛画代表作品,呈现唐宋古风、四明造像的神韵,笔生莲花的禅妙。结合技艺展示,包括作画所用的真丝绢帛、矿物颜料,难得一见的“三矾九染”程序,以及佛像、佛教用品的组合式展出,也让观众在领略“圣地宁波”的千年画境之余,感受“国宝级”非遗“四明佛画技艺”的不易。

    四明佛画的前世

    四明佛画,又称为明州佛画,是唐宋时期发源于宁波地区的汉传佛教美术艺术,被喻为“南方版敦煌佛画”。四明佛画用宗教美术系统地展示了当时佛教思想艺术和人文生活场景,画作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故事和人物,也可以一睹本地特有的“宁波城隍”“东钱湖湖神”真容,被认为与北宋的市井风俗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一样意义深远,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名。

    宁波被日本尊为“圣地”,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佛画。京都大德寺的《五百罗汉图》就是一组无出其右的宁波画师绘制的佛教名作,每幅5个罗汉,共100幅。现在,大德寺藏88幅,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10幅,弗利尔美术馆藏2幅。

    南宋期间,明州画师周季常、林庭珪,大约于淳熙五年(1178)至淳熙十五年(1188)的十年间,绘制了这批罗汉图,供奉在位于东钱湖畔的惠安院。明州五百罗汉图内容体现的是佛教历史上发生的经典故事、佛经中的事件以僧侣们的日常生活等,其篇幅之广、艺术之精湛,可谓空前绝后。这批精美的宁波佛画,对于进一步研究南宋期间宁波社会、宗教、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仅如此,日本学术界还专门使用一个学术名词,即“宁波佛画”。

    “宁波佛画”的主要绘制地在海曙区的车轿街和石板巷。车轿街长约400米,北通中山西路,南连药行街,位于银泰百货的西侧。石板巷长约100米,位于车轿街西南,北连药行街。两条街巷比邻互望。据记载,《五百罗汉图》原作早在南宋时便赠予日本求法僧。如今,这批《五百罗汉图》被定为日本的“国宝”。

    1999年,在日本奈良博物馆举行了“圣地宁波——日本佛教1300年之源流”特别展,展出的是从唐代到明代的作品,全部带有“宁波”印记,其中70幅印有出自“明州”铭文的佛教绢画,追溯着日本佛教、日本文化的千年历史源流,将一幅幅带有古老宁波印记的四明佛画,展现于世人眼前,也将“圣地宁波”之名推向了世界。

    四明佛画的复活

    四明佛画的复活,源自宁波市佛协副会长、广德禅寺住持有圆法师。当他看到无数以“四明”冠名的经典佛画,既自豪又遗憾。自豪的是,代表宁波佛教文化的四明佛画在世界各国已成为至尊级国宝;遗憾的是,在家乡宁波四明佛画已难觅踪迹,更不用说佛画的技艺流传了。

    有圆法师意识到,如此璀璨的民族佛教文化,如此精致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岁月流逝中已濒临绝迹,再不抢救将彻底失传了。有圆法师当时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四明佛画是宁波人的佛画艺术,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把这项技艺恢复起来,一定要把代表宁波文化的佛画技艺继承下去。

    一场抢救佛教文化的四明佛画技艺传承之旅在有圆法师的引领下有条不紊地启动,这是一场美好的艺术之旅,且也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艰辛之旅。

    2007年,在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四明佛画研究院正式成立,有圆法师的夙愿得以实现,多方力量参与到传承和保护四明佛画技艺的艺术复兴大业中来。在四明佛画研究院里,一批具有多年传统绘画经历和技能的年轻画师开始了四明佛画的传承之旅。他们系统地学习佛画知识和绘画技艺,翻阅各种佛学典籍,研究先人古画之神韵,殚精竭虑,力求使佛画形神皆备,旨在恢复四明唐宋传统佛教造像技艺,使四明佛画艺术得以传承、革新、复兴。

    历经十年有余,画师们共创作完成500余幅作品,其中《圆照曼陀罗》《八相涅槃图》《金刚界曼陀罗》《胎藏界曼陀罗》《五百罗汉》等精美巨作,无论其制作工艺还是艺术价值,在国内均属罕见。

    据记者了解,每一幅佛画的绘制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除了繁复的工序,绘画时间的跨度之长实质是对创作者心性和意志的考验。绘就一幅四明佛画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几年。如《圆照曼陀罗》是一帧纵216厘米、宽304厘米的巨幅绢本画,从搜集数据到绘制完成约3年时间,每一处内容都经过认真考证,甚至绘制的丝绸需要专门订制。

    “四明佛画技艺”于2017年5月入宁海县第五批非遗文化名录,2018年5月已正式获批宁波市非遗文化名录,2018年5月已通过宁波市非遗名录的审核,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申请国家级非遗名录。佛教寺院承载国家非遗之重任,在世界上还是第一例。

    四明佛画的今生

    始于唐代,盛行于南宋的四明佛画,是丝绸之路海上开端的见证,很多人也会拿它和唐卡作比较。

    唐卡和四明佛画分别代表了南北方佛教绘画艺术的高峰,两者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也不同。唐卡是藏语的音译,意为布画,是画在布匹上的佛画。作为藏传佛画的唐卡,其审美和表现方式受印度、尼泊尔等西域文化的影响,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唐卡不断和藏民族文化融会贯通,民族和地域特色鲜明。在构图、艺术处理上与四明佛画各有千秋,而在着色、勾线、晕染、用金等方面,色彩对比主次分明,冷暖色交织,人物造型动感强烈,用色厚重,整个画面富丽协调,具有很强的装饰色彩效果。

    四明佛画是汉传佛教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凡涉及汉佛教的佛画,均以四明佛画为传播平台。从表现形式上讲,四明佛画以绢作画,肌理更精美细腻,用色更典雅明丽;从审美角度讲,四明佛画体现的是汉民族的审美需求,代表了汉传佛画乃至东亚绘画的最高造诣。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南宋汉传佛教绘画的四明佛画,也是宁波的民间绘画。除了佛教思想,画面中有很多宋代明州历史故事和人文生活场景,因此带有浓重的地域特征和多元文化融合的痕迹。

    如此次展出的《恭引阿育王塔》 (185cm×68cm),描述的是阿罗汉恭请岩石中的阿育王塔之景况。岩场中,三位力士正齐心协力驮运内供有阿育王塔的巨大岩石,两位罗汉手擎长柄香炉,三位罗汉双掌合十,正一起举首虔诚恭迎舍利宝塔,以便今后供养。

    而《沏茶论道》(185cm×68cm)描述的是阿罗汉们沏茶论道之情景。岩场屋内,四位罗汉聚集一处,坐在椅上,手捧茶盏,交谈甚欢,随从来回忙着添茶侍奉,下方一位侍者正迎接一位白发长者的拜访。

    此次展览将延续至11月18日。记者 陈晓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