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市成校请来台州高级农技师亲授杨梅剪枝技巧。 通讯员供图 |
|
澥浦镇庙戴村利用文化礼堂开展防诈骗专题培训。 通讯员供图 |
|
江口成校入户指导村民“变废为宝”,为美丽庭院制作花架。王启平 摄 |
乡村振兴事关国计民生。在“推进全民学习,服务乡村振兴”2019年宁波市暨宁海县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上,11个2019年度成人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创新项目受到表彰。这些创新项目已然成为助推产业兴旺、助益乡风文明、助力技术农业的强大“基层力量”。 近年来,随着《宁波市终身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成校建设增强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意见》、《宁波市推进社区教育进农村文化礼堂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的落地,通过项目引领、资源统筹、文化创新等路径,宁波教育助力各县(市)区实现了“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探索了一条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宁海县一市成校 服务三农 奏响“山海经” 眼下,青蟹已成为宁波市民餐桌上最受青睐的美食。自6月份青蟹上市以来,“蟹大人”的创始人,宁波点对点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仲几乎忙到手软。“真是来不及发货,许多客户,我只好劝他们再等等。” 一市镇位于宁海县南部,依山傍海。近年来,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一市成校立足山海,服务三农,致富一方百姓。 全镇有海水养殖面积3.6万亩,积极引导发展青蟹养殖业。而传统养殖,青蟹成活率比较低,亩产量在10~15公斤,为了攻克青蟹的这个自然生存难题,学校和养殖大户们通过专家咨询、网络搜寻和参加各种水产品展销会吸取经验,最终锁定了“蟹公寓”智能化养殖系统。 记者看到,这是一种青蟹室内立体工厂化养殖新模式,通过模拟青蟹生长环境,将青蟹独立放养于养殖库中,先将水引入过滤、杀菌装置后,再通过管道上的细孔喷入每个独立养殖库。 一位负责人介绍,这样做既节约养殖空间,又可实时监控产品生长情况,保证青蟹品质。最大的优势,就是打破季节的限制,让宁海的青蟹实现365天全年销售。 2015年,蟹公寓投入生产并实现工厂化养殖。目前,工厂化青蟹养殖面积已达1600多平方米,年出产青蟹等海产品50万只,产值达3000多万元,平均每30平方米产出的青蟹相当于10亩大塘养殖产出量,较传统养殖模式产量提高约220%。 养殖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销售模式的转变。通过搭建农业电商协会、首个农合联、经纪人协会等平台,让村民尝试电商销售,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市镇小水果种植逾2万亩,杨梅、白枇杷均在全省打出了响当当的一市招牌。 这背后,得益于成校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和技能培训。5年来,已有数万人次在成校接受种植实用技术培训,1200多名学员获得技能等级证书,一市镇杨梅种植户从最初的几十户发展到上千户。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规模果树种植也为果树苗木种植赢得了商机。杨梅种植大户刘冬春在成校学得果树嫁接和苗木培育技术后,承包了1000多亩荒山开种苗木,一跃成为全省最大的果树苗木种植基地,苗木收入连年超百万元。 目前,全镇范围内基本建成了“以九龙山庄为中心的白枇杷种植区”,“以灵泉寺为中心的东魁杨梅种植区”,“以旗门塘为中心的一市有机青蟹养殖区”等特色农业产业区块,一市成校真正成为了村民心中的贴心农校。 镇海区澥浦成校 文化礼堂+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人们的印象中,农村文化礼堂大多是操办喜事、休闲娱乐的场所。在镇海区澥浦镇,文化礼堂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印象。澥浦成校以文化礼堂为载体,延伸多重功能,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要“转型”,制度先行。制定了《澥浦镇农村文化礼堂运行管理办法》,并将文化礼堂的管理运行作为社区教育考核的一部分,纳入镇对村的考核体系。日常管理严格落实“每周一查”“一节一展演”“季度一通报”“一村一册”等“四个一”制度。 如何依托文化礼堂传承民俗文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澥浦成校校长刘奇华说:“关键在人”。 澥浦镇的每个村都建立了一支“文化礼堂志愿者”队伍,以党员干部、道德模范、文化带头人等为主体,广泛吸纳群众性组织代表、乡贤达人等骨干力量参与。 借助这支队伍,一手抓农村业余文化人才培养,一手抓地方民俗文化项目的挖掘,打造一支来自本村、服务本村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让他们成为农村文化的耕耘者和传播者。同时,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养本土文化能人,让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文娱活动能走进文化礼堂。 渐渐地,村民们对文化礼堂有了全新的认识,亲近感、认同感油然而生。紧接着,成校又尝试“五道加法”,让文化礼堂的功能实现了更多可能,包括非遗传承、榜样培树、文体活动、村规民约、培训讲座等。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打造澥浦农村文化礼堂成为“乡村记忆”的最佳载体。在袁绍法老人的带领下,澥浦农村文化礼堂组建船鼓队、编排船鼓舞蹈,在文化礼堂里举办船鼓艺术展,吸引了多家媒体报道,使这一古老表演形式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文化礼堂孕育了好乡风,成为村民们发扬主人翁意识的“议事厅”。村规民约制定会议在各村文化礼堂举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齐聚一堂,就邻里关系、村两委会选举、美丽乡村建设等内容进行商议。 文化礼堂在全镇行政村覆盖率达100%,现已成为广大村民乡风评议、学习交流、技能培训、普法宣传、展览演示、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的主阵地。 奉化区江口成校“一村一课一品” 让每个村子都“出彩” 善用慧眼,每个村子都能“出彩”。奉化区江口成校提出了“一村一课一品”,为江口街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贡献了强大的智慧和力量。 2007年,江口成校老校长陈央军想要组织了一次科技下乡活动,送到哪个村?到底送什么?纠结之中,见一位老师正在吃葡萄,便匆匆决定送葡萄培育技术下乡。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次培训后,两位农民真的种起了葡萄。期间,成校不定期邀请专家到田间现场指导技术,两年后,他们的收入明显比水稻种植户的收入高出好几倍。于是,吸引了更多村民种植葡萄的兴趣,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 这仅仅是个起步,当年,街道专门成立了葡萄产业发展小组,下设市场营销等四个工作小组,推行科技人员到户、技术要领到人和“定人、定责、定棚,一定三年不变”的科技培训新机制。 此后,张村、王溆浦、周村开始试点建设葡萄基地,由江口成校进行种植技术培训,江口农办负责新品种嫁接、改革品种、提高品质研究和实验。几年下来,江口街道种植葡萄800多亩,品种越发多样化,有醉金香、夏黑、美人指等10个品种。 据统计,2016年,醉金香葡萄每亩平均收益在1.5万—1.6万元,农民的收入翻番。2019年又新增葡萄种植300亩以上。 为了更好地储藏葡萄,还建成了恒温冷库,解决了葡萄储存的燃眉之急。 另一个村庄——周村,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晋升为“最美菊花小村”,这也离不开江口成校的教育服务。 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去年9月,江口成校全体教师来到周村,经过长达半年的调查考察,起草撰写了《关于江口街道发展“菊花产业”项目的策划方案》。 这样的发展设想,赢得了当地的认可。半年后,周村与成校签订了菊花产业发展合作协议,设立了“乡村振兴校村合作基地”,开启了“菊花兴村”项目的新征程。 11月3日,江口街道首届金秋菊文化旅游节在周村如期开幕,现场,稀有菊花品种拍卖、菊花花艺展示、菊花美食、药膳互动品尝等活动,令游客饱了眼福,村民鼓了荷包。期间,有15万游客前来观光赏菊,“赏花经济”正逐步推动着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我们的目标是,让周村成为集乡村休闲、赏花摄影、药材基地、培训基地、菊花租赁为一体的综合性美丽和谐幸福的村庄。”一位负责人介绍。 吴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