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阿姨,你今天垃圾分类分得很好!” “天气好的话,我自己会带下去的,你就不用天天上门跑一趟了。” “没事的,阿姨,你只管做好垃圾分类,我负责上门收垃圾!” 这段对话发生在昨天的江北洪塘云水湾16幢。老人姓潘,因为家里老伴腿脚不便,小区的楼道管家每天都会上门来收垃圾。自从小区实施“撤桶并点”以后,这项暖心服务便悄然开始了。 119个垃圾投放点减少到5个 楼管员对特殊人群上门收垃圾 云水湾是洪塘街道体量最大的安置房小区。小区实施“撤桶并点”后,原先119个垃圾投放点位只剩5个,1个垃圾投放点位平均“承包”500多户居民的日常生活垃圾。垃圾点位少了,小区里住得远的居民,扔一次垃圾要步行5分钟。 社区负责人李嘉清收到了居民的反馈:垃圾桶变少了,年轻人走几步不碍事,但小区里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扔垃圾比较麻烦。 如何解决这些老人的现实烦恼?今年6月份开始,云水湾增加了一项暖心服务。每天早上,由小区楼道管家上门宣传垃圾分类,专门到那些不方便丢垃圾的老人家里上门收取垃圾。 小区有4名楼道管家,周位飞就是其中一位,她要负责700户居民的垃圾分类工作。“我们主要是上门做垃圾分类宣传,告诉大家如何做好分类。对于那些不方便丢垃圾或者独居老人,我们就上门收垃圾。”周位飞说。 “预约”上门收垃圾的减少了 邻里之间“搭把手”越来越多 不知不觉,这项暖心服务已经实行4个多月了。周位飞发现,现在,预约这项上门收取垃圾服务的人越来越少了。 她说,刚开始实行撤桶并点时,大家都觉得不习惯。慢慢地,垃圾分类的氛围浓厚了,大家逐渐理解了撤桶并点的初衷。有些老人出门散步时,都会自觉把垃圾带出门;有些老人还没有等她们上门,早早就把垃圾放到楼道下面。 工作中,周位飞注意到一个明显变化,邻里之间“搭把手”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楼道里有几位腿脚不便的老人,邻居都会自觉承担起扔垃圾的义务。每次自家扔垃圾时,都会去老人家里收垃圾。” 住在小区16幢的潘阿姨,老伴腿脚不便,周位飞每天都会上门收垃圾。“看到她这么辛苦每天来收垃圾,我再做不好垃圾分类,就太不好意思了。”老人说,现在家里特别增加了几个垃圾桶,厨房里专门放厨余垃圾,客厅里放其他垃圾,而有害垃圾则单独放在一起。 记者 薛曹盛 通讯员 周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