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上善若水”滋养着一群人的善行

    本报讯(记者 徐叶 通讯员 陈引芳) 昨日,本报报道了暖男教师陈忠裕的故事。这名来自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的五旬教师,以爱学生、爱学校、爱家人的温暖举动,打动了很多宁波市民。平凡,却不普通,这不仅是对陈忠裕老师的评价,还是对“养成”这名好教师的大环境的赞誉。

    昨日,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可谓“好事成双”,除了陈老师的事迹被报道外,还收到一封来自吉林延边的感谢信。这封信是以汪清县东光镇东山村村委会的名义写的,为的是感谢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教职工给村民捐赠了250公斤冬衣。而此事的穿针引线者,是该校支教老师施海静。施老师在汪清县教书育人,她看到当地村民身着单薄衣服而产生了恻隐之心。

    此前,施老师还与我省景宁丧母贫困学子翁学忠结对,参与西藏支教助学“一米阳光”活动,加入鄞州区妇联组织的家校公益讲师团。这次,她更是充分利用支教机会,在当地开展家庭教育、电商营销讲座,积极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东钱湖旅游学校是一块温暖的土壤,滋养了一群充满爱心的老师。”校长杨海如将老师们的温暖点滴记在心中。

    他说,结对助学是学校的传统,已故的汤鸿健老师曾拿出省吃俭用的5万元在学校设立“汤鸿健助学金”,使得50名贫困学生在5年中每人享受1000元的补助。汤老师还先后与8名学生结对助学,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老校长杨志华就说过,“汤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全体教师的一个缩影。”

    学校工会副主席沙君未老师也是一个爱生、助学的典型。2001年,班上来了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她就成了这个孩子的“沙妈妈”:每周风雨无阻为孩子送饭菜,自掏腰包贴上生活费。沙老师说:“爱是教育的基础,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对学生博大的爱,就谈不上真正的教育。”

    学校教务处主任潘叶明,被景宁学子称为“潘妈妈”。一声“妈妈”背后,是她对学生细腻而长期的关爱。

    学校的每一次集体爱心活动,都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助力。比如,2004级有两名学生患重病,老师们接力捐款,总计筹款8万多元。

    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也将善良内化于心。2006企一、2006外一团支部分别与青海玉树小学生、丽水小学生结对;优秀毕业生陈益栋回母校设立“志朗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翁立群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参与扶贫工作。

    “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校长杨海如说,学校的善文化就像东钱湖一般宽厚,这种善亦是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行好事,常存好心”,是学校每一名教师的日常,育人先正身,杨校长相信老师们的“善”会滋养出更多美好的孩子、美好的公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