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19-11/19/A3/5603493_ds-qianyh_1574078504158_b.jpg) |
郑春龙(右)一早到田间抽样。 |
郑春龙有个调侃味很浓的绰号:地主。 他还有个赞誉味更重的雅号:茭白之父。 他是余姚河姆渡镇原农办主任,这两个称号,都饱含着当地农户对他的认可和敬意。 30多年来,郑春龙走遍河姆渡镇的田间地头,育苗选种,抓虫试验,防治病虫害,成了他这一生的事业。 河姆渡茭白种植由单季变双季,上市时间大大延长;河姆渡茭白田套养甲鱼,诞生出一个全新的特色产业。这两件足以载入河姆渡茭白发展史的事件,都是在这位土专家手里完成的。 旁人无法理解的选择 早上7点,农户李如君采收好茭白,刚爬上田埂,郑春龙就到了他家田头,抽取样品,检测农残。 今年58岁的郑春龙,4年前从镇农办主任岗位退居二线,可他并没闲下来,依然坚持着早起到田头的习惯。初升的太阳照在他脸上,黝黑的皮肤泛着古铜色的光泽。 同事郑军传说,这两年郑春龙已经白了很多,前些年,一个夏天结束,郑春龙黑得真有点惨不忍睹,手臂上还被晒得脱皮。每到这个时候,总会有人调侃他:“谁让你当年要往这田坑里跳呢!” 30多年前,郑春龙原本有许多选择,可他偏偏走了务农这条路。 郑春龙是河姆渡镇小泾浦村人。高中毕业后,他幸运地成为当地一名小学老师,乡亲们都羡慕他跳出了农门,不会再像庄稼汉那样吃苦受累了。 几年后,郑春龙从学校调到当时的罗江乡从事农技推广。1992年,因撤区并乡扩镇,事业人员分流,有的承包经营服务部当了老板,有的调往别的乡镇继续待在机关,有的到高校进修再图发展,唯独郑春龙,选择了镇农技推广站那100亩没人承包的试验田,钻研农业新技术,试验培育新品种。 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无法理解他的选择。但他没有丝毫遗憾:“我是农民的儿子,除了种田,其他都不会。” “地主”的绰号,由此而来。 改写河姆渡单季茭白的历史 穿行在河姆渡镇的田间地头,空气中都弥漫着茭白甜丝丝的味道。 10月,是河姆渡秋茭上市季节。现在的河姆渡,每年4月中旬大棚茭白就成熟了,4月下旬双季茭上市,随后是夏茭、秋茭,一年的采收时间超过7个月。而在以前,河姆渡茭白只有单季茭,两个多月就下市了。 改写这个历史的,正是郑春龙和他的团队。 在郑春龙的记忆里,小时候河姆渡到处都种有茭白,但茭白并非主流作物,散种在田边沟旁,量也很少。改革开放后,有的村民茭白种得多、吃不完,就挑到市场叫卖,还很畅销。河姆渡人看到了茭白的商机,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茭白种植面积已超过万亩。 当时的单季茭上市时间短,品质一般,价格卖不上去。为改变这种状况,郑春龙带着农技人员几乎天天泡在试验田里,选育优质品种,探索种植技术。 经过无数次试验,新的茭白品种出来了,播种方法也改进了,茭白的成熟期大大提前,采收上市时间随之延长,而且品质更好、价格更高。同样面积的茭白田,农户收入至少可增加2倍。 捧回“中国茭白之乡”招牌 增收带来的实惠,让河姆渡农户见识了郑春龙这位土专家的智慧。但不久后爆发的茭白锈病,让郑春龙面临更大的挑战。 李如君至今还记得那场病害。上世纪90年代末,他种植了50多亩茭白,有一年6月初,原本碧绿的茭白叶上突然出现黄褐色小斑点,没几天,小斑点越来越多,茭白叶子逐渐枯黄,像生了铁锈一样,用手一摸,还有层红色的粉末。病害迅速蔓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所有茭白将颗粒无收。 农户们着急,郑春龙更急。他翻阅了好多资料,得知这是锈病,但当时并无有效的防治办法。他决定深入茭白田,自己摸索,寻找良方。 他钻在茭白田里,观察病害情况、记录发病进展、采集病害样本……烈日当头,茭白田里又密不透风,兜一圈出来,全身上下就像水浇过一样,脸上、手上多处被茭白叶割伤。每隔两天,他就得钻一趟茭白田,旧伤没好又添新伤。整整两个月,他就这样白天耗在田里采集样本,晚上回家做试验,最终选定了防治效果最佳的农药。 看着一片片几近枯萎的茭白又慢慢恢复了生机,农户们揪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欣喜、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经历过这次锈病风波,郑春龙的名声更大了,找他的农户也更多了。江中村经济合作社原副社长王岳其对此深有感触:江中村茭白种植面积最多时有3000多亩,全村60%多的村民依靠茭白增收致富,农户遇到问题,一个电话,春龙主任随叫随到。 有了郑春龙团队的保驾护航,河姆渡茭白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品质也越来越高。2001年,河姆渡镇荣获“中国茭白之乡”的美誉,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河姆渡人知道,捧回这个金字招牌,郑春龙功不可没,农户们因此又给了他一个雅号:河姆渡茭白之父。 走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 就在河姆渡镇荣获“中国茭白之乡”美誉的第二年,外来物种福寿螺侵入,给茭白产业带来一场大灾。然而谁都没想到,福寿螺的到来,竟然催生了河姆渡镇一个新的特色产业:茭白田套养甲鱼。 走出这条路的,还是郑春龙。 2002年,福寿螺被一养鸭户带进河姆渡,短短几个星期,便在全镇肆虐开来。小泾浦村经济合作社副社长钱爱忠对当年福寿螺的危害还记忆犹新。福寿螺破坏力超强,肆虐之处,茭白几乎全被吃光。 河姆渡镇紧急行动,省农科院的专家请来了,郑春龙和他的团队也行动起来了。他们首先尝试用一种能化掉福寿螺螺壳的农药,但此药毒性太强,不能使用,必须另寻他法。 奔波在田间地头,养殖户的甲鱼塘让郑春龙眼前一亮:甲鱼不是吃螺蛳吗?那应该也会吃福寿螺吧。 经过试验,效果奇佳。2004年,钱爱忠在郑春龙的指导下,圈出10亩茭白田,尝试套养甲鱼。福寿螺被消灭了,茭白大丰收,不用投放任何饲料,甲鱼还长得肥壮结实,味道也鲜美。年底一算,每亩茭白田至少增收3000元以上。 就这样,茭白田套养甲鱼在河姆渡镇逐渐推广。小泾浦村党总支书记李接丰告诉记者,10多年来,郑春龙跑遍了他们村的角角落落,从茭白田四周的加固到甲鱼种苗引进,从质量控制到产品销售,每个环节郑春龙都倾心参与、耐心指导。如今,小泾浦村套养甲鱼的面积已有600多亩,年产值2000多万元,户均增收三四十万元。 接下来将致力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4年前,郑春龙不再担任镇农办主任,但他并未因此而闲下来。 镇里有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身为农产品安全监督员的他,自觉承担了实验室的工作。从茭白上市开始,每天的抽样检测,他都亲力亲为。 跟农作物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郑春龙知道,农产品质量安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的农产品,将是他接下来要做的课题。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罗建灿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