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慢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秋,
寻觅那一缕绵长书香

城南书院。通讯员 陈杰 摄

四明山峦环抱中的桃源书院。通讯员黄瑞鹏 摄

    宁波,书香之城,除了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楼,更有大量的古时书院。其中有些书院,与四明“庆历五先生”、晚明大思想家黄宗羲有着密切的联系。

    想要深入了解“书香之城”的宁波,就必须走几处历史悠久、故事绵长的书院。让我们踏着深秋的阳光,听着朗朗读书声,探访千年书院背后的那些贤者以及那些书香浓郁的故事。

    王安石推崇的宋代“清华北大” 打卡地:桃源书院

    出了市区驱车一路向西,一路上《桃源乡志》中描写的“依湖傍山,处处载满桃树”的情景划过车窗。行驶三十公里左右,就到了四明山脉与鄞西平原交汇处的横街镇,桃源书院就伫立在桃源溪的溪畔、四明山峦的半山腰。从山脚下向上望去,烟幕缭绕中桃源书院依稀可见。

    还未登山临院,便见山脚下有一座高达四米的孔子像,书院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孔子像是书院重开那天特意从山东孔夫子的家乡请来的。沿台阶而上,走约百十步,书院的楼门就影影绰绰。只见石牌正面书“桃源书院”四个大字,后面写着“斯文不堕”,显得气势恢宏。书院门口有一汪水塘,塘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宋神宗御笔亲提的“桃源书院”四字原书,极具历史价值。书院大门口还立着两尊动作各异的雕像,细看简介,一为桃源书院的创建者王说先生,另一位是当时鄞县的地方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书院内中堂,上有匾额:酌古堂。据史料记载桃源书院是由宋代教育大家王致、王说叔侄二人创建,叔叔王致先将自己的旧宅“酌古堂”修葺一番后,开门收徒。到了侄子王说接了叔叔的班,才改名为“桃源书院”。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庆历五先生”中的三位教育大家先后在桃源书院讲学,优秀教师们的到来,吸引大量周边学子前来听讲,一时间可谓文风蔚然,书声琅琅。桃源书院的名声越来越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也来此上课,渐渐成为浙东地区的“清华”“北大”。从桃源书院出来的学生,被当地人称为‘小邹鲁’。为表彰桃源书院的优秀功绩,熙宁九年,宋神宗御书“桃源书院”四大字赐焉。

    如今的桃源书院是近些年重建的,重建书院中还有一个感人的爱乡故事。10年前,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30多年的著名国学大儒傅璇琮回到家乡宁波,在横街镇桃源书院遗址附近考察后,满怀期望地提出希望能够重修这所有着千年历史的桃源书院。为了重建桃源书院,傅璇琮这位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老人,一次又一次给宁波方面写信,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询问书院的筹建情况。另一方面,自己也一头扎进书海,寻找有关明代浙东建筑的书籍,并将图纸整理成文字一同寄来。书信往来最频繁的时候,傅璇琮老先生每周都要往家乡寄信。老先生这种孜孜不倦的爱乡精神打动了许多人,最终在一位企业家的倾囊相助下,桃源书院得以重见天日。

    开启浙东学派百年传奇 打卡地:甬上证人书院

    在海曙区西郊管江岸,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庄园,唤作“白云庄”,这里曾是大名鼎鼎宁波万氏的别居。

    在白云庄的一间堂屋内,摆放着数十座栩栩如生的蜡像,这些人形蜡像身着明服,表情生动,他们有的坐于木椅之上,有的分列两旁,所有人的眼神都望向主座的两位长者,大家似乎都在认真听讲着什么。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甬上证人书院”。

    书院的故事要回溯到清朝初年,主人家万家的几个“文艺青年”像万斯大、万斯同、万言等,与宁波本土的学子董允瑶、陈芝紫、陈自舜、陈赤衷等人组成的“澹(dan,第四声)园社”,合并为“策论之会”。这个“策论之会”就是甬上证人书院的前身,成立的时间大致在康熙四年。

    由于万家当时的主事人万泰很仰慕黄宗羲,就跑到余姚向黄宗羲求教。黄宗羲欣然应允,康熙六年(1667年)黄宗羲第一次来讲学,第二年又一次来到甬城教书,同一年黄宗羲改“策论之会”为“甬上证人学院”。

    作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的黄宗羲,在城内讲学的次数都很少,而在西郊白云庄的甬上证人书院内,黄宗羲前后一呆就是七年。

    现在去书院参观的游客可谓是赶上了好时候,今年年初书院关停了两个多月,进行重新改造。今年5月29日,是其改造后再次与市民见面。大门通道两边种满青青翠竹,寓示着里面的人物一个个具有高洁的民族气节。第一个展厅依旧是“甬上证人书院”,展示了当年黄宗羲给弟子讲学的场景,两边墙上还挂着万斯选、万斯大、万斯同、李邺嗣等黄宗羲“十八高弟”的简介。

    再往里走,便进入放映厅,一部8分钟的《白云庄》宣传片,形象地告诉游客“甬上证人书院”是怎么一回事,从而让你明白“浙东学派”又是怎么一回事。

    继续向前,就是万氏家族的后院,这里安葬着族中的先辈。每年清明,族人和文化机构会来此祭拜。

    记者站在书院的正堂中,耳边回荡着文史专家方祖猷的讲述:这里上课的作息时间已经和现代的学校相似。每日早上日出时分,大家前往书院上学。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们先进行早读(讲覆诵毕),早读结束,再听老师讲习,相互辩论。到了中午,午餐时间大家一起吃午饭,不过不能喝酒。补充完体力,下午继续上课,一直讲到日落才停止。

    体验原汁原味的讲读文化 打卡地:城南书院

    位于南塘老街的城南书院,是一处历史悠远、故事绵长的宁波书院。作为以传统本地美食、古建筑群为卖点吸引游客的南塘老街,这里的人文气息也很浓厚。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南塘老街二期,城南书院就坐落于古戏台的东侧,这里是宁波人重要的学术重地。说起该书院的历史,要追溯到北宋庆历年间,被称为“庆历五先生”之一的历史名人楼郁在竹洲开办书院,名“城南书院”。后来书院又先后更名为“竹洲三先生书院”,清光绪五年(1879年),宁波知府宗源瀚在书院原址办“辨志精舍”,建有讲堂厅、学子宿舍等院舍,开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等学科。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南书院的建筑主体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但作为宁波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场所,其所蕴藏的文化价值至今依然留存。2016年,城南书院复建。如今的城南书院周边是烟雨古巷、青砖白瓦的石库门老宅,书院内经常主办各类文化论坛、专家讲座,可谓文化气息浓厚。

    据文史专家介绍,南宋时期的哲学家袁燮就曾主讲于城南书院,而中国人民电影事业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的袁牧之,就是袁氏家族的后人,袁牧之的故居也在南塘老街内,真可谓是一种历史的传承。记者 朱立奇

    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官方推荐:

    书香宁波书院人文之旅:甬上证人书院—城南书院—桃源书院—球山书院—蓬莱书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