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 羽 西方著名的影评家罗杰·伊伯特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既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具备“不说不快”的耿直脾性。他曾得过普利策奖,也写过不少严肃、经典的影评文章。但这位被读者公认为“(其影评)能进得殿堂,也能深入田间”的专业人士,这次却将广博的知识、敏锐的判断、过人的洞察力熔于冷幽默中,以别样犀利的风格出版了一本名为《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的毒舌影评小词典。 说实话,在全球每年上映的大量电影中,真正的精品屈指可数。不少烂片,包括一些在观众那里口碑还不错的电影,其中都存在非常俗套的内容。针对此种情况,罗杰·伊伯特在纸媒上开了个评论影片的“毒舌词条”专栏。想不到此专栏一出,立即获得广大影迷的欢迎和追捧。紧接着,专栏组还收到了雪片似的民间来稿。所以说,《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一书其实是专业影评人和普通电影观众共同完成的作品——书中约莫有七成文稿,是由影迷撰写的。观众中也确实是卧虎藏龙,由于他们炽烈地热爱着电影艺术,所以无法容忍影片中频频出现逻辑错乱、情节荒诞的状况。 影迷的吐槽范围相当广泛,涵盖了故事剧本、导演风格、表演技巧、摄影角度、宣传手段等各个方面,这使《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具有观点明晰、标准严谨、言语风趣的特色。书中一条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看似尖锐,实则中肯。如果电影创作者们能听得进这些“逆耳忠言”,即便无法立竿见影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起码也可避免滑入某些常规套路之中。至于中西电影文化,素来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拍摄思路上颇有些大同小异之处。所以此书对于我们国内电影人来说,也能起到一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督促与警示作用。而普通观众,则可通过阅读,了解到什么是电影中毫无意义的元素,并学会一些评价类型片高下优劣的简单方法。 刻板寡淡的人物形象,缺乏悬念的戏剧冲突,标准无聊的对话设计,当然还有荒诞可笑的情节发展……林林总总的弊端在这本《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中,都被一针见血地拎了出来。罗杰·伊伯特认为:当下的电影中,之所以充斥着缺乏创新的俗套段落,归根结底是电影创作人员的惰性心理使然。他们带有敷衍意味的拍摄,致使观众经常会在大银幕上看到如下的场景:在一个明显不可能有生还概率的危险情境中,主角们必然能够安然无恙,而在一个完全可以轻松逃生的境况里,却总有配角陆续“领盒饭”;电影人物乘坐飞机,基本会坐在头等舱,哪怕不是头等舱,身边也永远看不到烦人吵闹的小孩;片中若有外星人,那么这个外星来客必将以匪夷所思的迅疾速度,轻轻松松就学会当地语言,然后和人类进行无障碍交流;影片里的汽车要是坏了,修车人一般只要把仪表盘下任意两根电线搭在一起,车子便可轻松发动;而若某个角色死于车祸,他肯定会极具使命感地在自己咽气前一秒钟,触动汽车的警报装置;最为有趣的是,银幕上一旦出现某个人抱着食品购物袋的画面,那这袋子里十有八九将竖立着一根修长优美的法国长棍面包,而且该长棍面包还会极其精准地露出口袋20厘米……观众也许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罗杰·伊伯特表示无奈:没有为什么,反正大家约定俗成,都是这样拍电影的——高效简单并流俗,却无法打动人心。 罗杰·伊伯特还语含嘲讽地将一些套路桥段,命名为“定律”。像“指尖蘸血定律”:某个角色看见任何一丝血色不明的液体,他都会勇敢地伸出手指去触碰。“粉碎性噩耗”定律:若有人捧着个花瓶或其他易碎品,那么当他在听到坏消息时,影片会以分外优美的慢镜头方式,伴随多角度特写,精心拍摄出此物品的粉碎过程。“砖墙悖论”:无论哪个角色,怎样哀嚎着从别墅顶端顺着墙面惊险滑跌,落地后的他,身上是不会有实质性重伤的。“毛毯定律”:想要将一个令观众反感的人物塑造成暖男或暖女的形象,最效的方法是让他(她)给另一角色动作轻柔地盖上一条毛毯。“儿童安全定律”:在绝大多数怪物片或灾难片中,凡十三岁以下儿童最终都将有惊无险地逃出生天。“技术怪宅定律”:科技题材的电影里,狭小、昏暗、杂乱的小实验室中那个怪异“技术宅”,往往代表更高的智商水准和道德水平,而那些坐在光鲜实验室中,使用昂贵仪器的工作人员,正在兢兢业业为邪恶势力服务……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寓谐于庄,以小词条的形式收录了人们对类型片中陈腐俗套的种种批评。不可否认,拍摄影片时要在人物形象、视听元素、情节模式、主题安排上出新出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电影艺术最为可贵的地方就在于创新与突破。如果电影工作人员一味地只知道走程式,玩套路,不仅观众会心生厌烦,而且电影艺术的本身,也将受到严重伤害,渐渐丧失掉原应富有的无穷魅力……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 后浪出版社2018年5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