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 武松打虎,是整部《水浒》小说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故事,它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小说本身,堪称小说中的经典章节。后世的许多传奇、戏曲、绘画乃至电视剧,都对这一情节作了充分的演绎,从而使得武松打虎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但是,如果我们细读小说原著就会发现,我们原先对武松打虎的认识,可能与小说的原著存在着较大的偏差。那么,小说中的武松打虎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先来说说,武松为什么要打虎? 有人说,武松打虎是为民除害。所以,武松这一人物形象才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可以说,这话说得既对又不对。说这话说得“对”,是因为武松打虎,从客观上来讲,确实是为当地百姓除了一害。 所以,众上户都要感谢武松的壮举,说道:“被这个畜生,正不知害了多少人性命,连累猎户,吃了几顿限棒。今日幸得壮士来到,除了这个大害。第一,乡中人民有福;第二,客侣通行,实出壮士之赐!”而且,还要把缎匹花红都拿来挂在武松身上,以表自己对武松的感谢和敬仰之意。所以,阳谷县的人民都要出来迎看武松和那只老虎。那场面可以说是亚肩迭背、屯街塞巷,非常壮观,轰动了整个县治。所以,那阳谷县的知县相公,要大大地嘉许这个为民除害的武松,参他当了阳谷县的步兵都头。 说这话说得“不对”,是因为武松打虎,并非出自武松的本意,更谈不上什么要“为民除害”这样崇高的目的。从小说的描写来看,这打虎之前的武松,好像还没有那么高尚、那么英勇。 小说第二十八回,武松曾与施恩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去年害了三个月疟疾,景阳冈上,酒醉里打翻了一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便自打死了,何况今日!”那么,那只景阳冈上的老虎,果真如武松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是“三拳两脚,便自打死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武松当初上景阳冈,并不是为了去打虎。他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所以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景阳冈上走一遭。其次,武松打虎,说穿了只是武松的被迫之举。而那个逼迫他的人,正是武松他自己。 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松打虎前的心理历程,很好地揭示了武松打虎时的真实心态。从小说的描写来看,武松打虎,其实是经历了由“不怕虎”到“害怕虎”,再到“强充好汉不怕虎”,最后再到“不得不去打虎”这样四个心路历程。而武松之所以会有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都是那景阳冈下十八碗的村酒惹的祸。 现在,我们先来说说武松的“不怕虎”。 那天,武松在那号称“三碗不过冈”的酒店里连喝了十八碗村酒之后,便提着哨棒要上景阳冈了。这时,店家跑出来劝武松,说是天色已晚,此刻你一个人就不要上景阳冈了。 小说第二十三回写道: 酒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晚了出来伤人,坏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司如今杖限猎户擒捉发落。冈子路口,都有榜文: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更兼单身客人,务要等伴结伙而过。这早晚正是未末申初时分,我见你走都不问人,枉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我此间歇了,等明日慢慢凑得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子。” 可见,那酒家劝说武松的理由是很充分的,说是那景阳冈上新近出现了一只大老虎,专门在晚上出来伤人,已坏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所以,酒家怕武松此时独自过冈,会枉送了自己的性命。因此,酒家建议武松不如就在他的店里歇息一晚,等明日凑齐了三二十人,再一起过冈子,这样才比较安全。 但是,已喝了十八碗村酒的武松,哪里肯听这酒家的话?小说写道: 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氏,这条景阳冈上,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见说有大虫?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 那武松之所以会不相信酒家的话,从表面上来看,是因为这样三个原因:一是,武松觉得,自己是清河县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景阳冈上有什么大老虎。所以,武松对酒家说道:“你休说这般鸟话来吓我。便有大虫,我也不怕!”二是,武松觉得,这酒家的话里有问题。既然巳、午、未三个时辰可以过冈,而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那么,另外的子、丑、辰这三个时辰,就可以过冈了吗?那酒家的话,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三是,武松觉得,这酒家不怀好意,有可能是看上了自己的钱财,想图财害命。所以,才故意编了有老虎的假话来吓唬他。因此,武松就对酒家说道:“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鸟大虫唬吓我。” 但是,武松不相信酒家那番话的根本原因,却是那十八碗村酒惹的祸。正是因为武松喝醉了酒,所以,武松才会说出“便有大虫,我也不怕!”这样无知的豪言壮语来。 小说中有两处细节,把武松酒后上景阳冈的醉态描写得极为传神。一处是写武松离开酒店时的步态。小说写道:只见“这武松提了哨棒,大着步,自过景阳冈来。”一处是写武松在景阳冈上,看了阳谷县的告示之后的动作。小说写道:只见武松“横拖着哨棒,便上冈子来”。 小说编写者就用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大着步”、一个“横拖着”,就活画出了武松独自一人在去景阳冈的山道上,那一副步履蹒跚的醉态。 我们接下来,再来说说武松的“怕老虎”。 武松往景阳冈上走了不到半里多路,看见路边一座败落的山神庙的庙门上,贴着一张阳谷县的告示。这告示写道: 阳谷县示:为景阳冈上,新有一只大虫,伤害人命。现今杖限各乡里正并猎户人等行捕,未获。如有过往客商人等,可于巳、午、未三个时辰,结伴过冈;其余时分及单身客人,不许过冈,恐被伤害性命。各宜知悉。 武松这时方才知道,这景阳冈上真的是有老虎。原来那酒家的话并非妄语。那么,武松看了这份阳谷县的告示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又是怎样的呢? 小说写道:这武松是“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正是武松“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武松此刻的复杂心态。 原来,武松先前所讲的“便有大虫,我也不怕!”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喝醉了酒之后,说给别人听的大话而已。武松的内心,其实也是怕老虎的。所以,武松读了县衙的告示之后,便想马上返回冈下的酒店里去。 但问题是,武松又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的人。从武松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看出,武松低微的出身、儿时的失教和孤独的成长,使得武松非常享受被人尊重的愉悦。所以,武松会把自己的面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各位看官如果不信,那么,就请接着往下看小说。小说第二十三回写道: 武松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会,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是,却把武松知道景阳冈上有老虎之后的复杂心理写得栩栩如生。于是,武松就在那山神庙的榜文前,思前想后地犹豫了好一会儿。最后,还是侥幸心理占了上风。 武松想,我怕什么呢?有什么好怕的呢?难道自己的运气,真的会那么差?难道真的就会碰到那只大老虎?我绝对不能再回到那家酒店里去,否则还不被人耻笑死了?我还是走一步看一步,上了冈子再说吧。 于是,武松便借着酒胆,强充好汉,“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走上那冈子来。”这一个“背”字、一个“绾”字,再加上“一步步”这三个字,便活写出了武松醉酒之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机警与小心。 这时,夕阳西下,那天色眼看着就渐渐地暗了下来。武松在那景阳冈上独自走了一阵子,但见月白风清,松涛轻扬,周遭是一片的风平浪静。于是,武松不禁宽心起来,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这个时候,那酒力慢慢地发作了,武松不觉全身焦热起来。于是,武松便把手中的哨棒倚在一边,就在林中的那块大青石上,放翻了身体,想要好好地睡上一觉。 可那武松还没睡着,平地里却突然卷起了一阵狂风。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老虎。武松见了那只大老虎,不由惊得大叫一声:“阿呀!”转身便从青石上翻将下来,拿起那条哨棒,闪在了大青石边。那景阳冈下的十八碗村酒,此时已全都化作了一身的冷汗。于是,武松只得强充好汉,硬着头皮,提着哨棒,去打那只大老虎了。 小说编写者之所以要这样写武松,并不是贬低了武松的神勇,反而是让武松的形象更加真实,更接地气,从而也更加的高大。 正因为武松是个真实的普通人,所以,他才能成为一个更令人敬佩的金圣叹所说的“天人”。那么,武松又是怎样打老虎的呢?(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