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热点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1月3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里是父亲永远的家”

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昨开馆

王佩民和父亲的塑像合影。记者 薛曹盛 摄

1948年9月30日,王孝和在国民党上海特刑法庭。

(资料图片)

    1948年9月30日,一位24岁的年轻人笑着走向刑场,英勇就义,这个大义凛然的微笑让无数人动容。烈士的名字叫王孝和,他的祖籍在鄞县福明松下漕村,就是现在的福明街道新城社区。

    昨天,在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开馆仪式上,烈士的小女儿王佩民来了。看到家乡人民的热情,看到陈列馆的精美布置,这位七旬老人几度落泪。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这里是父亲永远的家。”王佩民说,她以后一定会带着家人常回家看看。

    3封遗书 诠释铁血柔情

    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从筹建设计到最后落成只用了短短半年。现场,王佩民一个劲说:“布置得很好,很有心。”这里原本是甬剧排练厅,听说要建陈列馆,他们早早收拾好道具,把地方腾出来。

    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设计师杨高峰说,陈列馆不仅以实物、雕塑、图片等形式再现了烈士的生平,而且还原了烈士家乡的村落风貌。

    鄞州党史办工作人员袁静君说,当时搜集和考证烈士王孝和的资料,花了3个月左右。“当时确认他是松下漕村人费了不少工夫。幸好在当地走访村民,很多老人都记得他,能清晰地还原他的成长历程。此外,我们还找到了他的家谱,家庭成员都一一对应上了。”

    “他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丈夫。”王佩民说,父亲从1948年4月21日入狱到9月30日就义,读信、等信、写信,度过了他在狱中难捱的5个多月时光。现在找到的书信有50封,也就是说平均3天就要写一封信。“我在上海档案馆找到这一摞家书时,真的太激动了,我相信父亲是爱这个家的,是爱我们的。”

    这50封家书中,还有3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是9月27日凌晨2点,王孝和在临刑前分别写给父母、妻子与狱中难友的。

    在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放着这3封遗书的复印件,尽显铁血柔情。

    “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每每看到父亲的遗书,王佩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最后牺牲以前,还没忘把我的名字取好,他一直不知道我是男是女。我出生的时候,妈妈喊着‘孝和啊,佩民出来了’,这是妈妈第一次叫我的名字。”

    在陈列厅,王佩民看得特别认真,时不时掏出手机拍照。“陈列馆的资料很齐全,设计很有艺术感,家乡人民很有心。”尤其是王孝和在特刑法庭审判席上的3D情景模拟照,人物形象逼真,老人连连称赞:“这个画得太像了!”

    说起来,这是王佩民第三次来宁波,但对这里的一切,她都倍感亲切。“今天我听家乡人讲宁波话,感觉特别亲切。虽然我们一直住在上海,但我们吃的大多是宁波菜,红膏呛蟹、宁波烤菜都是我爱吃的。这里是父亲永远的家,我以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回宁波看看家乡人。”

    小女儿开馆现场 几度落泪

    开馆仪式上,音画诗《初心之旅》仿佛一下子把时间拉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说起王孝和,很多人会想起那张微笑赴死的照片。那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虽然双手被反绑,脸上却挂着微笑,这就是他从容赴死的模样,令人动容。

    1948年9月30日,年仅24岁的上海杨树浦发电厂工会理事、地下党员王孝和,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当时,正在监狱采访的上海《大公报》摄影记者冯文冈,用相机拍下了王孝和笑着走向刑场以及倒在血泊中的全过程。8个月后,上海解放,他却倒在了黎明前的最后一刻,而这个照亮信仰的微笑被永远定格了。

    王孝和烈士就义时,他的大女儿不满2岁,小女儿距出生还有21天,她就是王佩民,今年72岁。前一天,王佩民就和家人从上海赶到宁波,回到父亲出生的地方。活动现场,老人几度落泪:“今天,父亲终于回家了,感谢家乡人民没有忘记他,感谢全国人民没有忘记他。”

    在访谈环节,王佩民说起自己对父亲的印象。

    “父亲对我来说,很远,又觉得很近。父亲的照片,每天都挂在我们墙上,每天都能看到他,但真实的父亲,我一次没有见过。”退休后,王佩民一直在追寻父亲的足迹。“父亲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甘愿赴死,无所畏惧。”她特别提到一个细节,“父亲完全可以转移的,但他没有接到组织的通知。我妈妈跪在他面前,抱着他的腿劝他躲一躲,躲到陶公岛上去,为了我们家庭想一想,为了孩子想一想,但他坚持不肯走。”

    “我知道,父亲是松下漕人。”访谈中,老人说起宁波话,情绪有些激动。

    她说,她曾经两次来宁波寻根,但都没有找到这个地方。2008年,她是和母亲一起来的。“我昨天在父亲的老家住了一天,实现了我妈妈的愿望。”

    一份《王氏家谱》 尽显用心

    昨天上午,来自丽水的阮金友带来了一本珍藏近50年的画册《不死的王孝和》,捐赠给陈列馆。

    阮金友说,这本画册1949年出版,是他于上世纪70年代从书摊上找到的,被他视若宝贝。“今年9月,我看到宁波将建王孝和事迹陈列馆的消息,就想把这本画册捐出来。我珍藏了近50年,放在陈列馆,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我想让这本书‘活’起来。”

    现场,鄞州福明街道新城社区党委副书记徐芳云向王佩民赠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王氏家谱》,这份家谱记载了包括王孝和在内的王氏家族的人物和事迹等。

    收到这份礼物,王佩民眼眶红了,含着泪说:“谢谢。”

    仪式结束,王佩民和新城社区居民一起参观了陈列馆。家乡人的热情,让她颇为感动。“我一听宁波话,就感觉特别亲切。”王佩民说。

    来自新城社区的姜玲娣一直挽着王佩民的手,颇为亲切。“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王孝和烈士的故事,没想到今天见到他的家人了。”姜玲娣说。

    现住宁波的张明光小时候在上海金陵中路小学念书,距离王孝和牺牲的地方很近。“当年,我们都是听着王孝和烈士的故事长大的,为了纪念他,后来他居住的地方更名为‘孝和里’,每年学校的大队辅导员都会带着我们去参观。”说起这段时光,张明光很是感慨。

    在陈列馆,王佩民拿出一份珍藏已久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及收据,信息显示是1951年12月鄞县房产所有证。

    “这是10多年前,我从爷爷的遗物里找出来的,证明我父亲就是鄞州人,没错!”王佩民将其小心翼翼收起来,“以后我让女儿都拿出来,捐给陈列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