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的城西,有一个以古桥命名的地方——高桥镇,以桥来命地名,足见桥对当地的份量之重。 事实上,高桥确实相当不简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浙东运河段的重要节点之一,高桥不仅拥有始建于北宋的古桥,还有喧嚣了数百年的高桥老街、“国宝级”文保单位大西坝旧址,慷慨激昂的抗金故事、熙熙攘攘的集市记忆,串联起世界级遗产的珍贵片段。 浙东运河上的“明珠” “晨曦,高桥村老街纤桥门突然响起一阵瓦螺声,从大西坝启航的船来了,等候的人们在船老大的看护下,男女老幼纷纷入船舱坐定。船老大在船尾把舵,两位船员在前面拉纤,乘风破浪往宁波西门口驶去。” 这当然不是如今的场景。 在上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这样桨声灯影的场面在西塘河上寻常可见。高桥是西塘河客运航线上第二大站,该航线始于1943年,共有大西坝、邵家渡、双家河头、高桥四条航线,到1995年12月客运终止。背景是公路运输代替了水上客运,航船退出历史舞台。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记者沿着中山西路一路西行,目光所及是延绵的轻轨一号线一路相随。 寻访高桥,还是费了点小周折,在五九省道附近,记者找到了“高桥老街”的牌匾,寻迹而来,终于找到了位列“宁波十大古桥”之一的高桥。 乍一眼望去,它的厚实稳健、气势磅礴,让人为之一震。据史载,高桥始建于宋徽宗初年,原为木石结构,由于木头朽烂,石料破裂,所以在绍兴(1131—1162)中期曾修建,据此算来,该桥的历史已在800年以上。 桥身高耸,但踏阶较宽,记者拾级而上,上桥并不感到吃力。据说骑马也能轻松跨过。整个桥体中心窄,两头宽,由72组弧形条石组成的圆拱,高6.8米,有“航舶过往风帆不落”之说。 桥的造型雄伟飘逸,外层饰品华丽,不愧为鄞西诸多高拱桥之首。桥两侧有24块浮雕荷叶纹栏板,栏板间设置双复莲望柱,拱洞两边有鳌头雕饰,桥脚各置有彩云纹抱鼓石。桥身虽有青苔缠绕,但不显朽态。桥中央南边书着 “指日高升”,北面刻的是 “文星高照”,是为求仕者和科考学生说的吉利话。 高桥镇为何以高桥为名?原来宁波旧城有六座城门,其中有西门叫望京门,西出望京门外的后塘河上,曾有大卿桥、西成桥、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和高桥,这批桥都是清一色的单孔高拱桥,尤以高桥最为著名,高桥镇,就是以桥命名。 宁波“滑子”与“高桥之战” 围绕高桥,还有一段关于宁波“滑子”的佳话,记录了一段宁波人英勇抗击外侵、“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激昂历史 据记载,高桥曾是南宋首次大败金兵的战场。相传在南宋建炎三年 (公元1129年)冬,宋高宗赵构经鄞州逃到海上以后,高桥景安铺驿道上发生了著名的宋金“高桥之战”。清代万斯同在《鄮西竹枝词》中写道:“高宗航海驻鄞邦,曾把高桥作战场,却恨元我轻纵敌,复教兀术渡钱塘。” 据载,该年腊月三十,寒风凛冽,明州城内家家户户忙着过年,金兀术的大将阿里浦卢浑率4000铁骑,从陆路过高桥,气势汹汹临近景安铺。宋将张浚、杨沂中指挥士兵,将宁波草席铺设在地上,顿时金军人仰马翻,被杀得血流成河。自此,“高桥之战”成为宋代抗金史上第一次胜仗,而宁波草席从此被称为“滑子”。 数年后,宋高宗回到临安,降旨嘉奖张浚、杨沂中“高桥之战”有功,在桥边为张、杨建起了宁德庙、锋庙,百姓们为表示庆贺,即形成了800年来万人参与的 “高桥会”。 下转B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