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城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2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始发地:宁波市救助站 终点:家

一天里,4名走失多年的流浪者回家

4名走失人员被亲人接出市救助管理站。记者 龚国荣 摄

    都说世间最美的词汇是“回家”。12月4日,4名在宁波走失多年的流浪者,在经过艰难的寻亲历程后,终于等来了家人。如果说这趟旅程的始发地是宁波市救助管理站,那他们的终点就是已经离开了太久的家。

    故事

    A

    他辞职找父亲,找了一年

    “白云”今年63岁,白净整洁,普通话说得毫无南方人的口音。去年夏天,他在鄞州区丹凤新村小区的屋檐下搭起了蚊帐安家。好心的居民发现后报了警,随后他被送到市救助站。

    要帮“白云”寻亲,先得弄清楚他的来处。“白云”自称,在一次落水后,他失去了全部记忆,漫无目的一路搭车向前走,平日里靠捡破烂为生,实在没钱了就向路人乞讨。因精神方面存在障碍,“白云”被送到市民政局下属的民康医院。医生说,“白云”应该是有一定文化的,平日里喜欢看书看报,偶尔还写诗。比如,他曾这样写过自己:我就像一棵老树,砍去老枝后,长出了新芽……

    这次,公安部门通过高科技手段帮“白云”找到了家人。得知父亲在宁波,儿子在电话里激动得哭了。“你们不知道,自从他走丢,为了早点找回家,我都已经辞职一年多了……”

    4日下午,儿子出现在市救助站,终于牵到了父亲的手。父子俩情感比较含蓄,眼神对视之后,没有多说什么,收拾了父亲的个人用品,两人紧紧地挽着手臂,回家了。

    为找儿子,他在宁波卖菜

    B

    22岁的小郑,个子高高的,患有精神分裂症,从家里走失已经7年多了。他一口宁波话,但并没能为寻亲提供多少帮助,毕竟,重要信息他都不记得了。接儿子回家的老郑,骑着一辆电动自行车,风风火火赶来,身上沾满了粉尘泥土。

    老郑说,儿子走丢后,家里的变故太大了:妻子生了重病离去,他也差点抑郁成疾。为了找儿子,他到宁波的一个热闹菜场里摆起摊位卖蔬菜,一方面讨生计,另一方面,他要在人山人海中,去发现那张日夜思念的小脸。

    “离开家的时候,他才15岁,现在已经是大人了……”见到儿子,老郑欣喜得落下了眼泪。父子俩多年不见,却毫不陌生,小郑拎着救助站准备的满满的一袋零食,紧紧跟在父亲身后。老郑对记者说,“以后我去哪里都要带着他,可不能再分开了。”

    4日这天,除了“白云”和小郑,长期滞留的任大伯和李婆婆也迎来了自己的亲人。

    任大伯52岁,离家11年,被哥哥接回家。在与家人分别的岁月里,他的父母已相继离世。如今,他在世间最亲的人就只剩这个哥哥了。

    年过六旬的李婆婆是鄞州人,走失2年多。因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她的双眼如今已近失明。儿媳来接她回家,她一下就听出了声音,眼里流下了热泪。

    揭秘

    三年帮助73人返回家中 多亏了幕后的“黑科技”

    寻亲特别是帮助长期滞留人员找到亲人,一直是救助站的重点工作。据介绍,2017年至今,市救助管理站已成功帮助200余名身份不明的受助人员找到户籍,帮助73名长期滞留人员找到亲人返回家中。

    在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寻亲故事背后,很少有人知道,顺利帮他们找到亲人得益于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甄别寻亲“黑科技”。

    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科长王玉忠介绍,他们前几年通过“互联网+”,借助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媒介,及时发布受助人员的照片、年龄、体貌特征、发现时间及救助情况等重要信息,进行查找配对。同时,通过市公安局的帮助,对入站7天以上、身份不明的救助对象,采集DNA血样送公安DNA库比对寻亲,并拍摄人脸图像进行人像识别比对,提高寻亲效率。

    王玉忠建议,走失人员可能因身体等原因说不出自己的有效信息,因此,有亲人走失的家属应主动“站”出来,去附近派出所进行DNA采样。“现在全国救助系统的滞留人员基本都做过DNA采样,家属也提供DNA的话,匹配起来就很方便,找到亲人的概率会大很多。”王玉忠说。记者 滕华 通讯员 胡静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